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社会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不文明现象屡屡发生,如不及时有效纠正,必然会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失范和不文明的行为也必然会影响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校园。当今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已经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校文明校园建设,大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行为、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三者的含义和特点,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理性的认识不文明行为,树立抵制不文明行为的自觉意识。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现象突出而且场所多变,有必要及时纠正。同时,大学生面对频发在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态度漠然,甚至放任不管。各高校在治理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时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一是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难以明辨善恶;二是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差,行为与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个人自身素质修养低下;三是家庭、学校疏于引导,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在对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特点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提出具体的矫正措施。首先,从思想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其次,要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合一。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优良文化环境,通过良好的外在环境来影响学生。最后,健全高校管理制度,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学校、家长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