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可以有效地节约投入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效果和状况与我们的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一个地区如果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问题,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一点已经在中国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证明。所以要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就必须解决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要解决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就必须从根本入手,打破以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格局,建立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建立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不能违背国家建立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兼顾农村社会两个文明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论文以上述目标为基础,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对农村公共物品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着重论述了农村公共物品的性质和供给。由于农村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导致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失灵”和消费的“搭便车”现象。由于上述两个特点的存在,传统的供给理论认为,农村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市场和私人供给不可能达到最优配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某些公共物品性质的改变,一些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对市场和私人供给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和私人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是可能的,而且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中也得到了验证;其次,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进行了阐述。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供需矛盾,即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与“政绩”和“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过剩;②政府公共选择存在偏好,公共物品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供给体制;③各级政府与村民组织之间权限不清,造成供给主体单一,农民成了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④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使得公共资金滥用严重,供给效率非常低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民消费等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再次,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进行了选择。作者认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和产权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