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军阀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州发表通电,率七万精兵公开发动反奉战争,一路北进,直捣奉天,致使张作霖一度打算弃城而逃。不料关键之时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干预,致使巨流河决战郭军以失败告终。这场反奉战争影响巨大,是东北地方史上乃至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事件。介于史学界对郭松龄反奉战争的起因、过程、失败原因和性质等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本文在此不做详细论述。而将张作霖和郭松龄二人的个人经历、政治观、对日观等进行对比,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导引出二者矛盾激化乃至演化成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张作霖出身草莽,历经数年成为“东北王”,更希望在此基础上掌控全中国,张与日本人的关系是相互依仗利用。严格来说,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卖国军阀”。郭松龄出身贫寒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奉军主要将领,他希望开发东北,保境安民,因此对强烈反对张作霖的入关作战、扩展地盘。对与日本关系上,他曾对来自日本当局的威逼利诱不屑一顾,仅希望在与奉张作战之时日本能保持中立即可。尽管如此,其战争后期也表现出某些亲日的行为。近年某些文章过于美化郭松龄反奉战争,甚至认为是一次“人民民主主义革命”,郭若胜利将与南方国民政府合作,甚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本文并不认同。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和军部将全面侵华战略转变成为重点侵略东北地区,企图通过援助张作霖而获得诸多侵略权益。1921年在东方会议召开期间原敬内阁正式确立援张政策,后来该政策不断得到强化。但随着二者矛盾深化等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导致援张政策出现了松动,郭松龄反奉战争的爆发更迫使日本当局必须面对是否再次坚定援张政策的难题,最终经过各机构争论磋商以及对张郭二人进行比较,再次选择援张政策:即以较为隐蔽的方式支持张作霖转败为胜。然而,日奉双方的矛盾不仅没有以此而缓和,反而激化。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标志着援张政策时代的基本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