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舞蹈表演的角度出发,围绕笔者毕业汇报演出的三部独舞作品《心心念念》《牧马舞》《感恩的心》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展开分析。论文根据舞蹈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历程为主导线展开论文结构的论述,在阐明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结合作品排演实践心得进行举例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是对三部作品的一个介绍,在阐明作品内容、作品结构的同时着重分析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舞蹈表演的角度出发,围绕笔者毕业汇报演出的三部独舞作品《心心念念》《牧马舞》《感恩的心》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展开分析。论文根据舞蹈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历程为主导线展开论文结构的论述,在阐明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结合作品排演实践心得进行举例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是对三部作品的一个介绍,在阐明作品内容、作品结构的同时着重分析三部作品中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第二章主要从舞蹈演员在作品排练及人物形象构思的前期准备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从多方向入手以更好的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准备工作。第三章从舞台表演过程入手,从舞台演出前的想象,到演出时对动作的“力”、人物的“神”以及人物与道具的关系处理,最终在演出过程中舞蹈演员更好的完成对人物形象的二度创作。论文第四章对演出过程中人物的情感拿出来进行着重分析,在演员情感的激发下,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度”中升华人物的思想,最终使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且具感染力。
其他文献
琵琶三重奏《天际素描》是内蒙古艺术学院韩星宇老师写作的一首原创琵琶重奏作品。该曲风格独特,是一部以蒙古族现代音乐写作手法为主要创作特征的作品,以草原上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主要创作理念,并结合琵琶文曲、武曲的演奏技术特征进行写作。乐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沙与庙”、“歌者”、“天”三个内蒙古生活环境中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形象主题,塑造了“崇尚大自然的厚爱与给予”这一核心立意。从演奏实践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属于赤峰市下属的行政县,由于其重要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宁城县三省交界的地理环境也孕育出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皮影戏就是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中重要的一支。宁城皮影戏来源于清朝移民至宁城的汉人,他们将汉地民间的皮影戏带到宁城地区,并结合宁城本土的民风民俗而形成了新的皮影艺术形式。宁城皮影戏于2016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国20世纪作曲家群体中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作品不仅丰富了俄罗斯音乐文化内容,更将民族音乐文化推向新的阶段。《练声曲》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并结合了曲作者的创作风格,使这首乐曲被各演奏家喜爱,移植成多种乐器版本。通过对该作品的演奏和作品分析,本人的低音提琴演奏技巧有了较大提高。本文以个人演奏体会为例,对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演奏分析。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拉
作曲家赋予乐曲独特的内涵,需要通过表演者的自身理解与经验来展现,欣赏者通过聆听理解乐曲中的内涵与思想情感而引发思考与感悟,这三者的碰撞让音乐作品有了自身的价值。本文将以琵琶三重奏作品《青冢望乡》为例,以个人演奏诠释体验为切入点,从曲作者与表演者的“对话”、表演者对乐曲内容的分析、表演者与表演者之间默契配合三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之上对乐曲当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引用、创作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通过
《萨吾尔登主题变奏曲》是一部由著名蒙古族作曲家叶尔达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其主题内容选用了蒙古族传统舞蹈音乐萨吾尔登作为基础进行创作,作品既通过乐器织体的移植、升华这一方式将“原生”萨吾尔登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同时又加入了现代音乐的思维,通过不协和的音程展现出音乐本身独有的特点,文中将以音乐本体为基础,结合演奏实践进行分析与阐述。《萨吾尔登主题变奏曲》的主题原本是一首由托布秀尔演奏的具有舞蹈性质的音
和声作为音乐作品中的基础元素单位与材料,作曲家对和声的设计与构建会影响音乐作品整体的情绪表达。通过增强与提高变化和声结构中的“色彩和弦”,再与复调、配器等其它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其效果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将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情境表现出来。体现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创作个性和特点。“色彩和弦”的使用可以增强乐曲整体和声的表现力,在音乐发展中起到进一步拓展乐曲结构形态、增强乐曲色彩性的重要作用。“色彩和弦
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种类繁多,音响各具特色,在现代室内乐作品中总是能够带来富有个性的音响效果。笔者将多年实践演奏经验获得的一些心得,通过代表性弹拨乐器运用到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中。本文集中探讨了各类旋律声部中、各类织体中、各类复调对位法中的弹拨乐器用法,以及蒙古族传统器乐组合方式中弹拨乐器的运用方式,对笔者的室内乐创作产生的启发与借鉴。另外,本文对于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新型演奏技巧开发上,做了重点
如何更好地完成对于合唱作品的排练并达到精彩的舞台效果是合唱指挥专业一直探究的问题。合唱指挥需要有计划地进行选曲并做好重做的前期案头工作,在排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本文围绕合唱指挥所的案头工作、排练与舞台呈现的递进构建为题,以徐志摩作词,周鑫泉编曲的合唱作品《再别康桥》为例进行探究。在研究方式上主要采用:资料搜集法和实践探究法。文章分文四个部分:一、合唱指挥的核心建设,合唱
潮尔是流传于科尔沁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蒙古族弓弦乐器。潮尔用来独奏、合奏和为史诗说唱伴奏。在潮尔音乐中,科尔沁民歌曲调占据重要比例。将科尔沁民歌的曲调,在弓弦潮尔上演奏,融合了“既歌又奏”的特点,形成了科尔沁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以蒙古族潮尔两代艺术大师——色拉西、布林演奏录制的几首科尔沁长调、短调民歌为例,通过比较两位大师在演奏科尔沁民歌中,运用的弓法、指法、泛音、塔希拉嘎等技巧运用,寻找其形成个
千百年来,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熠熠生辉。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于部落分布不同,每一部落长调民歌风格也有所区别。“乌珠穆沁”作为一个古老的蒙古族部落,是草原部落重要成员之一。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因其旋律的大幅度跳动,拥有音域较为宽广、诺古拉华丽多样、多以低腔开始的特征。《辽阔的草原》作为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长调民歌流传在民间,地域分布的不同使其歌曲风格也有所不同。《辽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