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在室内乐创作中的应用 ——以本人创作实践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_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种类繁多,音响各具特色,在现代室内乐作品中总是能够带来富有个性的音响效果。笔者将多年实践演奏经验获得的一些心得,通过代表性弹拨乐器运用到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中。本文集中探讨了各类旋律声部中、各类织体中、各类复调对位法中的弹拨乐器用法,以及蒙古族传统器乐组合方式中弹拨乐器的运用方式,对笔者的室内乐创作产生的启发与借鉴。另外,本文对于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新型演奏技巧开发上,做了重点论述。通过借鉴汉族弹拨乐演奏技巧、创新与开发新的演奏技法从而达到新音响新音色的追求,以及尝试改变火不思传统定弦法以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这些创新手法有助于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增加了描绘音乐意境时的手段,拓宽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创作实践在保持创新的同时,要注重蒙古族传统音乐积淀,沉入挖掘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厚内涵,将传统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灵感的内核,现代作曲手法与创新音色为主题,使得作品民族韵味浓厚又富有时代气息。
其他文献
本文从张千一的两首创作歌曲《想你哩》与《阿拉里呦》的音乐及演唱实践展开,主要论述了两首不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者的一度创作与笔者在二度创作实践中的技巧运用与感想。第一章是对张千一的个人简介,与对他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的论述;第二章是对两首作品的音乐分析,本章总共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三个小节,第一:是对作品的一度创作——曲式结构的分析,将两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图与和声走向进行了阐述;第二:是对两首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声乐作品体裁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文学艺术之美与音乐艺术之美,使诗、乐、声结合为一体。本文选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钗头凤》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简述,重点阐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介绍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入手
钢琴踏板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常被人称作是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选择是否准确、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对整个演奏的音色、风格、效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能在演奏中将踏板与音乐完美融合,这对于演奏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技巧考验,更是对音乐审美情趣的考量,因此演奏者应从多个层面充分了解踏板存在的意义,找寻最适合曲风和自身演奏习惯的踏板法,进一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妙之处。钢琴音乐发展至印象主义时
“歌唱性”表达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与歌唱性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旋律、乐句的倾向性、呼吸等,而圆润的如歌的连贯演奏,是钢琴演奏技巧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是学琴者必须掌握的演奏技巧。钢琴是通过弹奏琴键,带动琴槌敲击钢丝而发声的,无法直接发出像弦乐器那样连贯的、线条般的声音,因此,要使钢琴发出如歌唱般圆润连贯的声音是非常困难的。正文共分为四章。正文第一章介绍了歌唱性演奏的含义及重要性;第二章从发出良好声
琵琶三重奏《天际素描》是内蒙古艺术学院韩星宇老师写作的一首原创琵琶重奏作品。该曲风格独特,是一部以蒙古族现代音乐写作手法为主要创作特征的作品,以草原上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主要创作理念,并结合琵琶文曲、武曲的演奏技术特征进行写作。乐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沙与庙”、“歌者”、“天”三个内蒙古生活环境中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形象主题,塑造了“崇尚大自然的厚爱与给予”这一核心立意。从演奏实践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属于赤峰市下属的行政县,由于其重要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宁城县三省交界的地理环境也孕育出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皮影戏就是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中重要的一支。宁城皮影戏来源于清朝移民至宁城的汉人,他们将汉地民间的皮影戏带到宁城地区,并结合宁城本土的民风民俗而形成了新的皮影艺术形式。宁城皮影戏于2016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国20世纪作曲家群体中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作品不仅丰富了俄罗斯音乐文化内容,更将民族音乐文化推向新的阶段。《练声曲》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并结合了曲作者的创作风格,使这首乐曲被各演奏家喜爱,移植成多种乐器版本。通过对该作品的演奏和作品分析,本人的低音提琴演奏技巧有了较大提高。本文以个人演奏体会为例,对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演奏分析。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拉
作曲家赋予乐曲独特的内涵,需要通过表演者的自身理解与经验来展现,欣赏者通过聆听理解乐曲中的内涵与思想情感而引发思考与感悟,这三者的碰撞让音乐作品有了自身的价值。本文将以琵琶三重奏作品《青冢望乡》为例,以个人演奏诠释体验为切入点,从曲作者与表演者的“对话”、表演者对乐曲内容的分析、表演者与表演者之间默契配合三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之上对乐曲当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引用、创作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通过
《萨吾尔登主题变奏曲》是一部由著名蒙古族作曲家叶尔达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其主题内容选用了蒙古族传统舞蹈音乐萨吾尔登作为基础进行创作,作品既通过乐器织体的移植、升华这一方式将“原生”萨吾尔登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同时又加入了现代音乐的思维,通过不协和的音程展现出音乐本身独有的特点,文中将以音乐本体为基础,结合演奏实践进行分析与阐述。《萨吾尔登主题变奏曲》的主题原本是一首由托布秀尔演奏的具有舞蹈性质的音
和声作为音乐作品中的基础元素单位与材料,作曲家对和声的设计与构建会影响音乐作品整体的情绪表达。通过增强与提高变化和声结构中的“色彩和弦”,再与复调、配器等其它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其效果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将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情境表现出来。体现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创作个性和特点。“色彩和弦”的使用可以增强乐曲整体和声的表现力,在音乐发展中起到进一步拓展乐曲结构形态、增强乐曲色彩性的重要作用。“色彩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