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幽默被认为很难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某些幽默能否被翻译是围绕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展开的被涉足很少的领域。不过,现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稳步展开。 幽默的构成相当复杂,它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不采取“另类”翻译的方法,即变译,是无法把一些幽默进行语言转换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变译”的研究,“变译”和“等值”相对。Catford是第一位提出“等价翻译”的学者之一,极富喜剧色彩,他又是第一位提出“变译”的学者;Popovic扩展了变译的概念;Van Leuven-Zwart丰富了变译的内涵;Toury进一步深化了变译。在国内,对于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之间差异的研究颇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在英译汉或汉译英中必须采取变通的手段。黄忠廉是中国第一位把变译理论系统化的学者。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对幽默进行了文献回顾。追溯了幽默的起源、国内外对幽默的研究以及幽默的形成机制等,同时界定了本文作者翻译研究的幽默范围。论文还从语音、语义、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列举、分析了幽默的构成。 为了论证观点,作者对140位受试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对幽默以及汉语版英语幽默的态度和中译后英语幽默的反映。并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说明“另类”翻译的合理性。 对于英语言语幽默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没有统一的答案。本文作者以国内外变译理论为支撑,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及幽默理论等为依据,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例证对幽默的翻译持有一种“极端”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对幽默翻译的假想,总结并分析了英语幽默汉译的各种方法,同时对其加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