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回及非全线耦合双回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网络构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频电气参数是进行各种电力系统相关问题分析计算的基础数据,准确地测量输电线路的工频电气参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各种常用的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方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在研究单回及非全线耦合双回线路参数测量方法时,本文根据线路采用换位或者不换位两种架设方式将线路分为对称线路和不对称线路;根据线路长度的不同将线路分为短距离输电线路和远距离输电线路。由于不对称线路均为短距离输电线路,本文中均采用不对称集中参数模型来研究这类线路的参数测量方法。首先针对被测线路周围无干扰线路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单回不对称线路的无干扰异频法测量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非全线耦合双回不对称线路的无干扰异频法测量模型,将被测线路拆分为同塔双回段和单回段线路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同塔双回段线路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简化;此外,还研究了被测线路周围存在强干扰线路时新的异频法测量模型,将所有存在电磁耦合的线路进行综合分析。以上测量模型均通过多次独立测量的方式构造关于线路参数的超定方程组,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对于远距离输电线路,则采用了完全换位的架设方式,因此在研究这类线路时采用了对称分布参数模型。首先利用均匀传输线理论对单导体长线的分布参数模型进行分析,将线路的传播系数和波阻抗作为中间参数来求解分布阻抗和分布导纳;进而研究了单回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分别推导了线路的正序参数和零序参数的求解方法;另外还研究了非全线耦合双回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将线路分为同塔双回段和单回段线路分别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测量时,只需同时测量线路首末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即可求出线路的分布参数。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本文所提出的集中参数模型以及分布参数模型分别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各种不同模型的测量误差;简单介绍了基于GPS时间同步技术的输电线路参数测量系统,并结合RTDS进行了线路参数模拟实测,进一步验证本文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储能装置,已经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锂资源分布不均、储量有限以及价格昂贵的特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钠元素和锂元素
为了突破我国在高承载薄壁轴瓦材料方面的技术瓶颈,本论文针对我国铜/钢双金属采用固相复合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国外铸轧工艺等液相复合技术的优势,首次采用了电弧沉积技术制
梁结构在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当梁结构产生裂纹时,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结构定期进行可靠性评估。由于裂纹往往比较细小,能够及时发现裂纹则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其中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识别,事先需要对裂纹梁做出精确和高效的自由振动分析,进而得出动力参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裂纹进行定量识别。本文以精确算法-动力刚度法为基
随着塑性流动理论以及塑性成形规律的日臻完善,金属塑性加工技术已在国内外制造业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材料的开裂作为金属塑性成形中最常见的失效模式而备受关注,成形过程中
随着工业化的愈发成熟和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大型旋转机械设备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以及民用工程等诸多生产生活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旋转机械的定期维护和故障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声发射检测属于无损检测技术的一种,其可以在不破坏组件和保证机器持续、正常运作条件下,利用材料内部缺陷引起的声学信号变化对设备进行故障检测。然而目前声发射信号处理与识别仍多数采用传统信号处理方法,声发射故障
本文主要研究将基于正态混合模型的贝叶斯分类方法应用于分类问题中.贝叶斯分类以后验概率最大为准则,而后验概率需要估计相关的条件分布.对于连续型数据的分类,其数据由多个
现阶段,容量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经吸引广泛的研究兴趣。硅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 h/g),大约是商业化石墨负极(372 mA h/g)的11倍左右,而且硅储量
GIS断路器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一次设备,其负载能力和开断能力是保障电力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电网结构的调整和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要求一次设备具有良好的负载能力,GIS
人的失误是造成电力系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是尽可能降低电网调度运行中人的失误。电网调度员的情绪变化是包含生理,心理,行为及认知等成分的重要体
创造性想法实施,包括创造性想法生成和创造性想法选择两个过程。以往研究仅关注创造性想法生成阶段,致力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性想法产生,鲜少对创造性想法选择阶段进行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创造性想法和产品的态度犹如“叶公好龙”。虽然一直强调创新,但又排斥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物品。所以如何认识和选择最具创造性的想法仍需进一步探究。新颖性和适用性是创造性想法和产品的核心特点。基于此目标导向,个体可以通过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