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着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开始朝着郊区化方向演进。由于城市郊区是城乡结合地带一个边界模糊的区域,城市规划往往只重视中心区建设,忽略了城市边缘的维护,迫使郊区遭受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及工业污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此外由于城市过度建设、滥砍滥伐,使得郊区价值极高的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被盲目蔓延的钢筋混凝土无情的吞噬,造成郊区生态安全系统变得脆弱,城市失去了绿色保护圈。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逐渐沦为城市的伤疤。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各地区开始重新审视城乡交接地带的绿地建设,目光也随即转向郊野公园,生态修复为郊野公园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本底环境。郊野公园的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在中小城镇,亦或是大城市,其边缘区是城乡过渡地带,用地大都以农业为主,此外城市的形成,也都是由原来的乡村与耕地发展而来,尤其是中小城镇,虽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迈着矫健的步伐,但是其城市周围还保留着深深的乡村烙印。因此,本文以杨凌为代表的中小城市的郊野公园建设为研究方向,重点探讨被环境破坏的城市边缘区域的生态修复与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作者在深入了解郊野公园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参与郊野公园的项目经历,提出生态修复与乡土景观营造相结合是郊野公园体现其自然生态、地域历史、人文特色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详细探讨了郊野公园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及乡土景观营造模式,并通过杨凌郊野公园的实践来论证相关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郊野公园今后的发展建议。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发展背景、研究概况,对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及其相关法律政策做详细分析,提出郊野公园的概念、特征、分类依据及功能作用,总结出适合中小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的技术手段与规划模式。(2)文章提出郊野公园的生态修复应该遵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植被次生演替规律为依据,采取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场地的植被修复、河流修复,针对不同的场地情况,提出相应的修复技术。(3)在乡土景观营造方面,提出研究郊野公园乡土景观设计的切入点从PVESM五个层次出发,即Physical、Visual、Ecologial、Social、Mental,翻译成中文是功能实用性、视觉艺术性、生态自然性、地域社会性、乡土精神性。PVESM作为郊野公园乡土景观设计是否达到“舒适设计”的评判标准。(4)最后,论文结合具体案例,通过应用其生态修复技术及乡土景观设计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除了结合场地实际景观资源之外,不能忽略了郊野公园的发展是根植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应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力求实现郊野公园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