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目前全球约有4亿人群感染HBV。多年来学者对HBV感染肝细胞的早期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观点并对可能的靶细胞受体进行鉴定,但仍无定论。β2糖蛋白I(β2-GPI)又称为载脂蛋白H,是血浆中一种含量较丰富的糖蛋白。近年研究认为,β2-GPI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主要抗原之一。APS是与抗磷脂抗体(aPL)密切相关,是以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β2-GPI与aPL结合后能识别带负电荷的磷脂复合物,并使β2-GPI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使机体易形成血栓。随着研究的拓展,Mehdi发现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rHBsAg)可与正常人肝细胞膜通过β2-GPI在膜外结合,表明β2-GPI可能参与HBV感染肝细胞。本研究组深入研究后提出,β2-GPI可能作为中介分子,与HBsAg形成复合物,再与肝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蛋白结合,从而介导HBV入肝过程。研究组已从肝癌细胞株SMMC-7721表面经鉴定出结合蛋白为膜联蛋白Ⅱ。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着重探讨β2-GPI与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亲和力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为上述观点提供更有力的实验依据,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M15(pQE30-hβ2-GPI)高效表达目的蛋白,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带有融合6个组氨酸标签的β2-GPI包涵体,并进行复性。原核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具有无糖基化修饰的特点,故这种rβ2-GPI可用于研究分子构象对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我们首次利用放射性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定人β2GPI与rHBsAg结合的亲和常数(Ka),以此推断血浆中β2GPI与HBsAg的亲和力,并通过亲和常数比较与原核系统表达的rβ2-GPI免疫活性的差异。梯度浓度的两组来源不同的β2GPI分别与125I-rHBsAg结合,利用标准曲线Adrion法分别测得两组蛋白的Ka。采用嵌套实验设计进行数据分析,血浆中提取的β2-GPI组与原核系统表达的rβ2-GPI组的K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最终求得血浆人β2-GPI组:Ka1=(2.795±1.846)×10~8 L/ mol。结果表明血浆β2-GPI与HBsAg结合的亲和力较强,且血浆中提取的β2-GPI与原核系统表达的rβ2-GPI与rHBsAg的结合力相似。我们得出结论,血浆中β2-GPI与HBsAg亲和力强,可能在血浆中二者较易形成复合物,且二者的结合与β2GPI的糖基化结构无关,即糖基化与否不影响β2-GPI的免疫活性。因此,β2-GPI无论发生何种构象改变,均不影响其与HBsAg的结合。这种结合可能参与介导HBV嗜肝过程,甚至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