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后,我国除个别地方外,全国其他省市都陆续取消了农业户口制度,这意味着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即将告别历史舞台。然而,我国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仍然会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仍然会不断地向城镇流动。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构建新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保障农村人口自由地、顺畅地流向城镇,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论文主要采用了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现有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论文首先分析了建国几十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地演进历程,明晰各个不同阶段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优缺点,为构建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镇建设、计划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不断演进、变迁,逐次形成了自由放任型、管理混乱型和严格控制型三类人口流动管理制度。从制度供需角度看,计划经济时期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政府在制度供给方面都处于绝对得强势地位,而农村人口在制度需求方面则基本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与需求非均衡。转型市场经济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持续演进与变迁的动因主要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依次形成了相对放任型、防范管制型、城乡融合型、市民化管理型四种类型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从制度供给方面看,相关法律体系地建立、党内民主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多重举措优化了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供给;从制度需求方面看,国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民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等多重因素强化了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需求。也就是说,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转型市场经济时期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供给与需求逐渐趋于均衡。剖析不同阶段的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变迁之后,本文建立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整个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变迁过程放置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矩阵中,通过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变量结构和变量序列结构关系,分析我国计划经济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如何不间断、连续地、动态地变迁到转型市场经济下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正处于市民化管理阶段,其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引导人口迁移、有利于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有利于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等。可是,我国现行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就制度供给方面而言,存在着制度供给动力缺失、成本增加、滞后等不足;就制度需求方面而言,存在着制度需求影响力较小、需求创新薄弱等不足。不仅如此,路径依赖问题还制约着我国现行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论文随后深入分析了国外部分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以便为构建新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提供国外借鉴。美国、日本、荷兰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具备的突出特征有:完全赋予人口自由流动与迁徙的权利;户籍制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民事登记,与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脱钩;大体上采取市场化方式管理,而不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较为健全。通过从历史的视角分析我国建国近七十年来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从国内外对比的视角,结合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情,探析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建立与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城镇一体化及制度供需平衡同向发展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本文重点在于解决我国人口流动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问题,通过完善深化对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改革,保障流动人口的秩序,解决人口流动混乱现状,满足人口流动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长期人口流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