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的思考而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月光”?如何理解“仁义道德”吃人?如何理解“真的人”?如何理解狂人也参与了吃人?这四个问题构成了本文的四个部分。
第一章认为“月光”体现了现代的自然观念。“月光”出现在正文主体的第一句,在小说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如果狂人没有感受到“月光”,是不会发疯的,也就没有察觉到吃人的历史真相,狂人才会向往“真的人”。因从天上接受某种东西,而对完美的道德品质的追求,这种逻辑思维恰好是中国古代所拥有的。从古今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中,得以看出鲁迅的反传统之背后是怎样地受到传统的影响。
第二章对“礼教吃人”的传统解释进行质疑,认为这种解释未能区分“仁”与“礼”之间的差异。提出《狂人日记》不仅仅是对“礼”的批判,更在于对仁义道德的批判,这种批判又是主要以对孝的批判进行的。同时结合精神吃人和肉体吃人联系在一起,对割股疗亲这一肉体的吃人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上是有着古代的自然哲学观的支撑,宇宙论与道德论是紧密结合的。
第三章论述了小说里所呼唤的新道德,重点讨论了“真的人”。认为“真”与章太炎的“自性”有着相似之处,尽管鲁迅未必受过法相唯识学的影响,但“真”和章太炎的“自性”之间也许会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三章的联系比较密切,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从自然到自性,也就是古今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我们以为古代的是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德观,其实现代的科学话语也暗中继承了这一思维方式,现代的自然观/宇宙观也充满着伦理的色彩。
第四章讨论的是作为文学者的鲁迅,这里的“文学”指的并不是一门与“美术”、“音乐”并列的现代知识学科,而是作为某种精神性的东西。在鲁迅那里,文学是作为根本的,也是他一生坚持的东西。这种文学的立场就是小说中狂人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