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小夜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其歌曲的思想性、独创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的艺术歌曲在传统写作技法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大推动了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演唱,采取理论研究与演唱实践相渗透的方法,通过《小夜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歌词的意境分析,从中探求这首作品音乐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内在含义。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从而提高了我们对艺术歌曲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文章除绪论外分为三大章节,第一部分为理查·施特劳斯的生平简介、交响诗和歌剧的概况以及简述其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特征;第二部分为《小夜曲》的作品分析,涵盖作品写作背景、音乐本体分析、歌词意境分析;第三部分是对这首作品的演唱分析,分别从德语语音的发音、歌唱技巧、与伴奏的融合、情绪情感去阐述。通过对《小夜曲》歌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理查·施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对声乐学习者演唱德奥艺术歌曲提供启发性参考。
其他文献
戏歌,简言之就是戏与歌的结合,是作曲家们以民族声乐的唱腔体系为支撑,摘取或模仿传统戏曲中较为有特色的唱腔或部分乐段作为歌曲的基础,再通过精心改编,充分展现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魅力创作的声乐作品。戏歌将戏曲与民歌结合,以更加通俗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而戏歌相较于其他类歌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唱腔的特殊性。关于戏歌唱腔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在大部分文献中,一般都是只提及唱腔里极小的一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艺考这条道路,“艺考生”这个群体广受社会关注,但艺考生的培养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亟需解决,故文章以四川双流艺体中学钢琴艺考生教学为研究对象,基于双流艺术高中教学情况的调查,归纳总结出钢琴艺考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文章首先对成都市双流艺体中学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课程设置、教学情况、钢琴艺考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对一些多年带钢琴艺考生的有着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井喷的趋势,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优化与健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从而也促使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获得了不可小觑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的中职音乐课堂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难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此相关人员对中职音乐课堂进行理性地“求变”也成为了大势所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致力于研究几种不同风险模型的破产理论,主要考虑带干扰经典风险模型和延迟更新风险模型的破产理论,并推广了更新风险模型,最后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更新风险模型-Erlang(n)风险模型的破产理论。 第一章,绪论部分,是预备知识。首先介绍了文中涉及的几类风险模型。第二节介绍了轻尾和重尾分布,并简要讨论了他们的区别。最后列举了破产理论的一些经典结果,提出了研究设想和要解决的问题,并阐明了其理论意义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所以我们应集众家之长,汲取好的音乐教学方法和理论,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也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
《霍尔堡组曲》是格里格于1884年为庆祝丹麦裔挪威诗人路德维希·霍尔堡诞辰200周年写的一组钢琴套曲。次年,他又将这套钢琴组曲改编为弦乐作品,副标题为“老式风格组曲”。笔者以该曲钢琴版本为研究对象,进而领会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表现。本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在绪论中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格里格及其《霍尔堡组曲》的文献资料、相关书籍进行整理归纳。正文的第一章为介绍作曲家生平与作品创
钢琴是艺术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近年来学习钢琴的孩子日益增多,钢琴教育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钢琴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品德。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内的钢琴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自行在校外进行学习,学习钢琴的模式主要是传统的“一对一”模式。部分学校将钢琴特色教学纳入音乐课程内容中,部分学校则是开展钢琴兴趣社团进行集体教学。
重庆木洞山歌产生于木洞这方水土所养育的先民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木洞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殊的地理条件、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生态环境的孕育,再加上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滋养,经过千百年来的繁衍,孕育出一首首好听的山歌。本文将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历史背景,山歌种类,语言特征等方面对木洞山歌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木洞山歌语言特色中的歌词结构、押韵特色、修辞手法这三个方面。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对木洞
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四川各地的一种说唱音乐,为了满足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兴起的一种通俗文艺。其唱段由唱腔与唱词组合而成。本文通过梳理四川清音腔词关系的渊源,从四川清音腔词的语言基础、唱词的意义、唱腔结构、润腔的情感表达、四川清音腔词关系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四川清音腔词关系理论为基础,把四川清音的腔词关系理论具体到作品中进行探讨。主要以四川清音唱腔结构中的单曲体结构,采用艺人称之为“小调”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表达工具,语言的表达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和媒介。民歌通常出自于劳动人民口中,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左权民歌从曲调上分为“大腔”、“杂曲”、“山歌”和“小调”,开花调是“小调”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题材。开花调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上句开花比兴,下句点题,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左权民歌开花调为切入点,探析开花调的语言特色,让学习者能更好的了解开花调的相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