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养老保障功能研究——以“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日益迅速的今天,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哪种养老方式最适合中国国情,谁应该对养老负责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与争议。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异军突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的个案分析,勾勒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圈层式”的组织结构模型。这种模型集中了家族制、等级制和市场制的多种优点,以其多样化的运行机制督成了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精简、高效、实用”服务原则。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使得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保障方面具有许多突出功能。不仅解决了许多现实的养老问题,整合多种资源,构建了养老支持网络,还促进了养老服务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推动了养老公共服务的发展,为构建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与城市住房地位群体阶层分化逐渐凸显一样,我国农村一些地区也已经开始出现这样一种住房的社会分层趋势。本文研究的村落中心一改传统的杂乱无章、布局散乱的楼房与平房聚居的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逐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伴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迁移,农村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
2008年恰逢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大地历经了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发展。“80后”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已逐渐登上了社会舞台,并在各个领域扮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产生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群体,他们大都50岁以上,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再生育或收养一个孩子,且这个群体数量不断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类冲击最大的应该算是人类的
本文从文化公民性理论出发,以一次上海研究生的救助行动作为关键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基于田野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尝试提出了公民性演化模型,即公民性存在着群体内部的扩展以及从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社区”成为“后单位”时代城市人际交往与管理的载体。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城市社区建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在小城市的社会治理中,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