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说视域下的宋代社会流动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使得宋代呈现出与唐前期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流动的频繁。宋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更有对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描绘,具有极高的社会史料价值。故而,以笔记小说为视角,结合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来观察宋代社会流动的微观场景,将更为直观、生动。宋代社会流动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阶层流动、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
  阶层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阶层内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宋代有平民与官员两大社会阶层。笔记小说的载录中,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社会构成主要有士人、工商杂类、兵和其他。官员阶层的社会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下行流动。水平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位变化与代际相承。下行流动有两种,即离职和家道中落。离职的原因有因犯罪被除名者以及自愿离职者。而家道中落,是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世袭制的衰亡,庶族地主阶级进入统治集团后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表象。宋代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有科举、恩荫、军功、杂途,它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
  职业流动是指人们在不同职业之间的转换。宋代职业主要有士、农、工、商、兵、僧道等。在笔记小说视域下,士人的主要职业流向有经商、出家和行医。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动主要以生存为目的,社会总流动率较为频繁。流动的出路极为广泛,诸如为工商业者、雇佣者、士兵、僧道等。工匠的职业虽以世袭居多,但已有个别流动事例的存在。商人职业的流动反映了宋代商业观念、商人地位以及士商关系的改变。士兵的职业流动以归业为农为主要流向。僧道与世俗之间的流动,以流入居多,流出事例较少。
  人口流动有暂时性和永久性之分。人口的暂时性流动,主要有游宦、游学、赶考、外出经商、避灾逃难、行军与游方等。人口永久性迁移的社会成员包括皇族宗室、官僚及家属、武夫军人、一般民众。宋人笔记小说对官僚家属及下层民众迁徙情况的记载,更为微观,贴近现实,可补正史之缺。宋代社会人口流动在笔记小说中有两个特征,即由北向南的主流方向,由乡村到城镇的流动规律。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的崩溃,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也随之大增,尤其是乡村居民向城镇的流动愈发频繁起来。宋代人口流动更为方便、自由,也是社会流动加速的一个体现。
  科举制的改革与完善、学校教育的普及、家庭背景、战争的频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变动、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加快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步伐。与魏晋、隋唐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相比,宋代已有较为宽松的发展趋势,在社会阶层、职业及人口流动上都更加频繁和自由。总而言之,笔记小说中所呈现出的宋代社会流动的频繁景象,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在经历唐宋变革后的两宋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
其他文献
寿命,是现代人口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历史人口学所重视的主要内容。寿命的长短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医疗卫生情况等密切相关。整个社会人口的寿命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所处的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医疗发展程度等。因此,寿命的研究不断被提及,而古代人口的寿命问题也逐渐开始被重视。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朝代之一,宋代人口的寿命问题也是值得探析的。本文以宋代墓志铭为样本,共收集样本4723例
学位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阻击大多以失败告终。日军南下、西进并重,中国军队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之后,将战线稳定在中部地区。1938年底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日军的“速决战”战略改变为“持久战”。  在日军的强势进攻下,大量中国士兵沦为俘虏。1938年底之前,日军对中国战场的战俘多采取屠杀政策,并且在攻陷南京时达到高潮。转入持久作战之后,日军不再
学位
本文以评弹界首个国营团体(上海评弹团)为研究中心,以该组织成立的1951年至上海评弹界组织化完成的1960年为研究时限,通过架构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来探讨该阶段的时代特征以及江南社会的变迁史。  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组织实践、组织权术五部分构成。组织结构视角关注在由单干到集体的组织化过程中,评弹艺人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即在梳理
学位
节日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节日的活动,可以窥见古希腊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代雅典最重要的节日是纪念雅典娜的大泛雅典娜节,本文以此作为古希腊的一个文化“切片”,通过案例研究来探析古希腊文化的一个侧面。在现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构一个完整的大泛雅典娜节的场景。所建构的“事实”主要来自三种证据:古典文本、瓶绘和基于公元前370年左右的一个碑铭的“大泛雅典娜节比赛项目表”。  
本文对柏克的研究主要不是柏克的主流思想——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和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而是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柏克帝国思想。柏克是一名有深刻思想的政治家,而非政客,有三十年的英国议员生涯。帝国是柏克持续关注的主题,有大量关于美洲殖民地、爱尔兰和印度事务的政治实践活动。在这三个帝国事务中柏克倾尽很多心力,他为此写了很多著作、议会演讲、私人信件等。  柏克始终关切并争取故土爱尔兰的权益,改善英国
中古时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皇位继承方面,逐渐出现以皇子参政以为辅助的倾向。而在这种趋势当中,可以沿着治乱、胡汉、南北三条线索来进行勾画。在汉朝代秦而起之后,确立了皇太子制度,并制度性地保障其皇位继承的顺利。  但汉末三国的动乱使得这种制度受到了破坏。十六国时期,由于诸胡族政权的建立,胡汉因素被引入皇子参政的表现当中,在纷繁的政权内外斗争中产生出多种皇子参政的形式。而两晋则相对稳定,更多地依靠
学位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其演化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时段的考究,既是一个自然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目前,关于宋代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虽有起色,但仍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希冀在充分运用历史学的视角,广泛吸收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环境变迁学等相关学科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多维度、深层次的探索。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由四章组成,分析
学位
五通神自唐代便兴起于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是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现象,宋元时期因受到官方的认可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至民国,五通神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适应性,以财神和邪神的双重身份继续存在。由于五通神存在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该信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为区域性考察,且主要集中于对源流的考述和从文学角度的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社会史视角对五通神信仰进行全景式的
学位
本文主要依据江西萍乡的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清代萍乡义祠的研究,探讨图甲制下的乡村社会结构。  义祠是清代萍乡图甲组织定期聚会、联合祭祀开籍祖先、议事、承充官府下派的保正、社长、社副、里书、图长等差役的场所。就义祠的性质来看,支撑义祠的是以“图”或以“甲”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具有公义、信义的特征。义祠分为图祠和甲祠两种类型。所谓图祠是由图会建立的义祠,甲祠是由甲会建立的义祠。就义祠的空间分
学位
清末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发生变化并重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走出了传统的中世纪,完成了向近代的转变。这段历史,有几个重要的事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都是其中之一。而这些重要事件均与中国公学的产生、发展、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公学创立的时代背景是1901年的清末新政,直接原因是1905年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规则》。封建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