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泉州市麻疹流行特征,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泉州市麻疹疫情特征;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岁以下儿童入户调查并抽取市、乡级产科医院新生儿脐带血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应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泉州市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并应用RT-PCR、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流行野毒株进行基因分型和变异分析,用中和试验分析麻疹野病毒的抗原性漂移;通过对目标人群应急接种,评价疫苗接种的效果。结果1.2006~2008年泉州市发病较高的为晋江市、石狮市、鲤城区、丰泽区、南安市等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病例数的86.82 %;每年5~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中15岁以下儿童占77.75%, 8月龄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比例从2004年5.81%上升到2008年15.67%,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发病数的57.01%;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仅占10.76%。2.接种麻疹疫苗是保护因素, MV的保护效力为91.5%~99.9%;发病前1~3周医院就诊史和接触出疹性病人是危险因素,暴露于医院的次数越多,危险度越高,分别暴露于乡村级卫生医疗单位、县级医疗单位、市儿童医院发病的危险度逐渐上升,市儿童医院最高,OR=54.160(95%CI=7.219~406.317)。3.全市1~14岁健康常住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2.50%,保护率62.21%,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1:1804.68。麻疹抗体水平和麻疹发病密切相关。不同县(市、区)的抗体阳性率和GMT有差别,丰泽区最低,惠安县最高。农村地区GMT水平高于城镇,随着麻疹疫苗接种针次的增加抗体的阳性率和GMT水平逐渐升高。4.2008年监测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按照1:200及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则抗体阳性率96.97%,按照1:800及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则抗体阳性率90.40%,平均抗体滴度几何均数为1:3020.65。麻疹发病组的GMT水平为5877.60(95%CI=4450.41~7762.47),均远高于疫苗接种组、无接种疫苗且无麻疹发病史组。5.泉州市流行麻疹野毒株为H1新基因型,H1a基因亚型,与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一致;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对野病毒的中和水平比疫苗株病毒要低至少两个滴度,提示流行野病毒抗原可能有产生漂移。6.本地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全市7岁以下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第一针接种率为77.99%,第二针接种率仅为46.50%。麻疹疫苗免疫干预后发病明显下降。结论疫苗接种率低、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是麻疹发病升高的主要因素,传染源管理不严是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所有儿童完成麻疹疫苗免疫,加强传染源的管理仍然是泉州市麻疹防控的主要措施,重点要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落实各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