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处理逐字翻译,目的是将一种语言中的内容转变成另一种语言(郭建中,1999:24)。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翻译理论才真正从文本转移到了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政治因素的研究。其中勒弗菲尔(1944-1996)指出翻译最重要的不是在于如何翻译,而是关注什么样的社会、文学和意识因素引导译者这样翻译(2004:87)。他的改写理论中提出了三个重要因素------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意识形态不仅指政治意识,而是由“规范、习俗和指示我们行为的信仰构成的框架意识形态”(Jameson,1974:107)。“赞助人指能够促进或者制约文学的权力机构或个人。”(Lefevere,1992:15)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小说家,专长于湘西题材小说。作品描写湘西普通人的生活,赞美人性,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其本人最钟爱的为短篇小说《丈夫》,目前存在的英文译本有三种。然而,学术界对于这部小说译本的研究成果尚且不足,本文拟从文化语汇方面比较三个译本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而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视角解释影响翻译的因素。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是介绍文章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讲述了国内外现有的对勒弗菲尔改写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沈从文英译小说的研究。第三章是介绍三个译本的翻译概况,并分析其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因素;第四章是分析译者对文化表述采取的翻译策略,探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影响因素。第五章是总结部分。 综合对三个译本的分析,可看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及赞助人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国读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趣较弱,译者赞助人为提高销量,要求译者采取相应翻译策略来刺激读者的兴趣。因此,金陧(1921-2008)的译文比较简练,只翻译出大概的故事情节,没有翻译有关文化的细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国家领导希望文学能够实现宣传的作用,并为中国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熊猫丛书应运而生。戴乃迭(1919-1999)因个人喜好,选择《丈夫》,她尽量将文化细节进行传播,但其本身是专业译者,所以不会过分关注不重要的文化细节。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学产生极大兴趣。作为研究沈从文的国外第一人,金介甫(1948-)在赞助人的支持下,将每一个文化细节都详细翻译,以便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