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直肠癌发病率是20/10万,低位直肠癌的比例约占直肠癌的65%-75%。永久性肠造口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常见方式,但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给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和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在关注患者生命的“量”的同时也需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本文运用质性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收集直肠癌永久造口患者围手术期心路历程、需求等资料,使用三级编码的资料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首先,以身体变化为线索,患者围手术期心路历程会经历五个阶段:癌细胞侵蚀健康身体-否认期、身体破坏前兆-犹豫期、初遇残缺身体-抑郁期、身体残缺感浮现-痛苦期、与残缺共存-恢复期。其次,围手术期患者会面临涉及身体-自我-人际三个维度的问题与需求与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的阶段性需求——情绪疏导与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与理性分析、心理重建与疾病适应、调适与管理、回归“正常”与寻找生命意义。然后,本文基于需求为本导向,探讨医务社工的干预策略。最后,对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心路历程及需求的因素、本土文化对患者的影响及制约患者需求满足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讨论。本文基于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尽最大限度呈现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生存状态、归纳问题与需求,为本土医护人员及医务社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实证基础,进而促进医务社工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