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形状记忆合金依靠应力诱发的可逆马氏体相变,可产生远大于传统金属材料实际弹性极限(一般不超过1%)的超弹性。广泛研究的Ni-Ti等形状记忆合金可通过结构转变获得超过8%的超弹性应变。基于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在相变点位置处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自由能相等,而结构的重组需要跨过势垒,这就导致合金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相变临界应力σcrA→M与σcrM→A不相等,因此超弹性转变存在应力滞后现象,该现象是一级相变不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51831003),基于晶体长/短程序和磁性团簇拓扑关联及外场调控的新型磁驱相变材料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状记忆合金依靠应力诱发的可逆马氏体相变,可产生远大于传统金属材料实际弹性极限(一般不超过1%)的超弹性。广泛研究的Ni-Ti等形状记忆合金可通过结构转变获得超过8%的超弹性应变。基于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在相变点位置处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自由能相等,而结构的重组需要跨过势垒,这就导致合金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相变临界应力σcrA→M与σcrM→A不相等,因此超弹性转变存在应力滞后现象,该现象是一级相变不可避免的固有特征。滞后不仅损耗能量,也会导致服役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过早衰退。为实现智能结构系统的传感元件和驱动器件的高灵敏度、低功耗和控制精准化,航空航天、微机电系统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对宽温域内具有窄滞后甚至零滞后的新型超弹性材料提出了迫切的应用需求。然而现有调控形状记忆合金超弹应力滞后的技术手段逐渐遭遇技术瓶颈,如何基于新原理设计出新型高性能超弹合金是形状记忆合金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献中广泛报道的Ni-Fe-Ga-Co和Co-Ni-Ga形状记忆合金具有高屈服强度、大超弹应变和宽温域超弹性等优异特性,但其具有晶体各向异性强、铸锭晶粒粗大、晶界结合力弱等“缺点”,严重阻碍了合金功能响应的高性能化。以这两种材料为研究对象,巧妙利用或规避其本身的“材料缺陷”,凝炼出全新的材料设计理念,研制出具有窄滞后甚至零滞后的高性能超弹合金,为形状记忆合金体系超弹能量耗散最小化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是本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本文通过玻璃包覆法制备出轴向具有[001]A取向的Ni-Fe-Ga-Co与Co-Ni-Ga合金单晶丝材。通过调控合金成分和改变热处理工艺在奥氏体基体中引入了不同的结构序,实现了合金超弹响应的高性能化。综合利用高能同步辐射、中子散射和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等先进材料表征手段,来揭示合金功能响应行为对应的结构演化规律和潜在的物理机制。其中通过低温时效调控合金的有序度,在Ni45Fe18Ga27Co10(at.%)合金中实现了窄滞后超弹性(滞后约为3.9 MPa);在有序的Ni43Fe18Ga27Co12合金中通过消除相变形核能,实现了基于单晶核扩展的近零滞后超弹性。上述合金的窄滞后超弹性均起源于传统的强一级马氏体相变。受连续相变启发,我们提出了超临界弹性合金的设计理念。假设晶体在原子尺度下由交替分布的可切变相变的“软基元”和不可切变相变的“硬基元”构成,这种复合的微结构在加载时形变受限,其软基元的切变转变被抑制,并且晶格中的位错滑移受阻,因此在应力场下切变型合金将不再产生基于一级相变的超弹性,而会产生基于连续晶格畸变(连续相变)的新型超弹性。基于这一设想,我们在L21结构的Ni-Fe-Ga合金中通过添加六方结构的Co元素,同时结合时效热处理,成功在Ni35Fe18Ga27Co20合金中引入了原子尺度共格耦合的新结构态(L21+ω),经原位中子衍射实验揭示了ω相在时效处理过程的结构演化过程,又经TEM分析从原子尺度给出了ω相存在的直接晶体学证据。在Ni35Fe18Ga27Co20合金中实现了高达15.2%的零滞后巨弹性,其超弹温域达300℃(-150~150℃),且其性能随温度变化不敏感。原位同步辐射拉伸实验证实该合金的无滞后超弹性既不是来自一级切变型马氏体相变也不是来自金属本征弹性应变,而是来自基于高阶连续相变下的晶格连续弹性畸变,因此我们称这种新型无滞后超弹性为“超临界弹性”(Supercritical Elasticity)。基于超临界弹性的合金设计理念,我们进一步在Co-Ni-Ga合金体系中构造出了 B2+ω共格耦合结构,获得了具有优异循环稳定性的超临界弹性。经原位同步辐射表征发现,Co-Ni-Ga合金的超临界弹性同样来自于连续的晶格畸变。在7%的应变幅下循环加载5万次,合金的无滞后超弹性无任何衰退,循环稳定性远优于Ni-Fe-Ga-Co超临界弹性合金。本论文的核心创新点是基于连续相变(高阶相变)理念,原创性地提出了通过构筑共格耦合的结构序来实现点阵切变型金属产生连续转变的新思路,并研制出了超临界弹性新金属,这打破了一级马氏体相变理论对形状记忆合金超弹高性能化的理论束缚,为马氏体相变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其他文献
研究区位于泛非造山带的喀麦隆东成矿省的Lom Belt地区,该区以复杂的变质、变形、广泛发育的地壳同熔和岩浆作用和金成矿为特征。对于Lom Belt地区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时代及原生金矿化的成因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Lom Belt地区产于变质岩和岩浆岩地区的典型金矿床Bétaré-Oya和Woumbou-Colomine-Kette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Lu-Hf同位素地球
桥本甲状腺炎(HT)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甲状腺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尤其以30~50岁女性多见。近30年HT发病率迅速上升,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的女性尤甚,同时与甲状腺淋巴瘤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卫生问题。尽管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HT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表观遗传效应有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HT的方法
结构总是修建在一定的场地而形成开放系统,由此土-结构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影响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和地震反应。所谓开放体系结构的动力特性是结构在其平衡位置受到扰动并做无任何外力激励振动时,所得体系自由度的频率、幅值衰减及各自由度的相对位移。由于开放体系数值计算模型中存在大量土体模态,为形成结构模态的计算方法并简化地震反应分析过程,本文以框架结构为例,基于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开展开放体系下结构动力特性和
土壤Cr(Ⅵ)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影响着污染用地的再利用。本文基于PZT(锆钛酸铅)双晶片的压电效应,构建了 PZT双晶片强化微生物修复Cr(Ⅵ)的修复模式。首先,由PZT双晶片在土壤中的适用性和应用潜力研究可知,无论土壤是否含有Cr(Ⅵ),振动的PZT双晶片都可以提高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从门水平上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
在地震作用下,大型地下结构的存在显著地影响邻近场地的地面运动从而影响邻近建筑的地震反应。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通常忽略地下结构的影响,这使邻近地下结构的地上结构设计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本文采用振动台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结构对邻近地面运动和地上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探讨了地下结构、土、地上结构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建立地面运动修正系数,使基于刚性地基假定的结构地震反应更合理。论文主
随着浅部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开采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进入深部以后,地质环境复杂,岩石动力灾害频发。针对深部开采中岩爆、片帮等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降低矿山损失,挽救工人生命。采用能量理论分析岩石动力灾害问题更为科学有效和简洁明了,岩石能量演化机制涉及蓄能环境和蓄能主体两个因素,蓄能环境即深部高应力状态,蓄能主体即岩石材质状态。本文以高应力状态为研究背景,以非均质岩石材料为研究对
开发可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锂-氧电池因具有清洁、低碳、环保和超高能量密度(~3505 Whkg-1)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针对锂-氧电池析氧过电位较高、绝缘性放电产物导致电极体积过度膨胀和难分解的问题,通过调控MOF/纳米纤维衍生物的微观形貌和催化活性中心,实现多孔、串珠和大孔互连碳纳米纤维结构与催化活性位点的协同作用机制,制备出
半水磷石膏是磷矿深加工副产工业固废,以改性半水磷石膏为胶凝材料制备的膏体充填材料具有快凝早强、绿色、低成本的突出优势。然而,实践过程发现半水磷石膏基(Hemihydrate phosphogypsum-based,HPGB)膏体流动性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表现为随着输送时间或停泵时间延长,膏体流动性逐渐变差,导致输送或停泵工况下HPGB膏体堵管隐患巨大。为了解决这种HPGB膏体易堵管、堵管预测难、防
进入深部以后岩石非线性行为更加凸显,基于浅部开采经验和研究建立的理论体系与深部岩石力学特性有较大差异。针对深部岩石应力解除条件下非弹性应变恢复过程时效非线性应变远大于滞弹性理论值的现象,时效性变形中损伤演化及粘滞性变形尚无有效方法进行区分的问题,及深部工程现场地应力快速响应的需求。本文从设备研发、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现场应用四个方面入手。研发岩石干耦合式超声波测试系统,综合开展深部花岗岩不同加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