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夏变夷——秦汉魏晋南北朝南方土著族群华夏化的政治过程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w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华夏化的政治过程。认为这一时期南方的华夏化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从秦至汉武帝时期,这一阶段华夏帝国南方经营的主要特征是疆域显著扩张,但新设郡县统治的深度却相当有限,因此将这个阶段定义为“统治地域急剧扩张时期”。第二阶段从汉昭帝时期至西晋末年,这一时期华夏政权主要致力于不断加深对南方的统治,通过已建立的郡县系统不断向南土腹地扩张,将尽可能多的人口、资源和土地纳入直接控制之下,由此也激起了南土土著族群的反复叛乱,华夏化由此进入“统治加深与华夷势力拉锯时期”。第三阶段由东晋至南北朝末期,西晋末年的战乱造成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东晋以降中原政权南下建康,建立了以长江以南地区为统治核心的政权,由此也开启了“南土政权统治下华夏化的完成阶段”。对这三个阶段华夏化核心地区的考察,分别构成了本文前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在第四部分中,对华夏政权统治新征服异族地区的制度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南北制度的异同。  根据以上讨论,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一,华夏政权在南方初步建立统治的过程往往比较顺利,但加深统治则会遭遇较大的阻力,出现多次反复。其二,南方的华夏化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特定地区华夏化的深度,与这一地区被纳入华夏统治的时间长短并不成正比,而与这一地区是否处于郡县治所周边或主要交通线两侧密切相关。其三,以长江以南地区为统治中心的南土政权统治时期,往往在当地华夏化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四,华夏政权在南方推行华夏化,其目的是达成对新征服的地区人口、土地和资源的全面控制,而在北方的统治的主要目的,则仅限于控制更多的塞外人口。这造成了华夏政权对北和对南统治政策及相关制度设置的差异。其五,从制度角度来看,华夏政权设置于新征服异族地区的制度,往往会遵循着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由远及近、地方官僚体制由武向文的规律转变。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华夏化,是这一时期历史演进的深层线索之一,也是整个南方华夏化进程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华夏化的成果,构成了隋唐重建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于学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一生事迹繁丰,他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抗战活动颇多。本文主要系统深入研究他的敌后抗战活动。   早在“九·一八”时,于学
清前中期的南明史撰述,是记载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之后在南方相继而起的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等南明政权与人民群众抗清斗争的私家撰述群体,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特殊的史学现象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民国时期,武汉城市工商团体是很有影响力的民间自治性社团。1949-1957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原有工商团体进行了逐步改造。这—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解放之初,由于恢复和调整国
选用2003—2009年我国4个麦区、233个品种(系)、82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冬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研究了我国旱地小麦国家区域试验点的精确度、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并对试验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所表现出的快捷性、灵活性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出版社来说,探讨信息化的新手段实现高效率、精细化和财务一体化的纸张材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信息化出发,探讨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  纸张材料支出是出版社生产成本中的重要部分,而随着对信息化手段的不断重视,其在出版社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
守鳏是指男子丧妻后主动选择鳏居生活的行为。与礼教压力造成的女子守节之风不同,男子丧妻后坚持不再娶的行为,在历代从未形成过主流风气。守鳏直到传统社会晚期才渐被视为美德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明初以来的湘中地区历经战乱,土旷人稀,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明初所谓的“江西填湖广”现象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伴随着卫所体制的设立与州县收编民户的努力,湘中地方社会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