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气管导管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通气装置,具有维持呼吸道通畅、进行良好气体交换等作用。同时气管插管操作也是一项极具危险的伤害性刺激行为,可以引发剧烈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交感兴奋症状,尤其在老年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此举更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舒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阿片药物,广泛用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以及术中维持,一定剂量下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镇痛深度监测可以指导术中镇痛药物使用,减少阿片药物消耗,降低麻醉不良反应,但临床上关于气管插管期间镇痛深度的监测少见报道。研究发现,意识指数1可用于监测机体镇静深度,意识指数2可用于监测机体镇痛深度。本实验拟重点观察意识指数2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数值变化,验证其在插管期间监测镇痛深度的有效性,探索意识指数2在插管期间的适宜数值,以及在此过程中意识指数1与脑电双频指数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意识指数的变化特点,从而指导气管插管期间用药,保障患者安全。方法拟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9~57岁,BMI 18~28 kg/m~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S1、S2、S3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效应室靶控(Marsh模型):效应室靶控初始浓度2μg/ml,以0.5μg/ml为梯度、时间间隔30s的方式调整靶控目标浓度,将BIS值控制在40-60之间,当BIS值降至60,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0.4、0.6μg/kg(S1、S2、S3组)、罗库溴铵0.8mg/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入室后10 min(T1)、输注舒芬太尼前(T2)、输注舒芬太尼后3 min(T3)、气管插管后1 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气管插管后5 min(T6)时患者BIS、IoC1、IoC2、HR、MAP,并记录诱导期高血压、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情况以及丙泊酚、罗库溴铵用量。结果随着舒芬太尼剂量增加,S2、S3组IoC2较S1组降低(P<0.05),S2、S3组IoC2比较未见明显差别(P>0.05)。S1组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S3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S1、S2、S3组BIS与IoC1相关系数本别为0.784、0.746、0.748,三组比较未见差别。IoC2与舒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17。结论使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时IoC1与BIS相关性良好,可有效反映镇静深度。静注0.4μg/kg舒芬太尼时,IoC2数值为42±8,可抑制插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反映了机体适宜镇痛深度,可用于指导用药,具有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