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肺结核与非耐药肺结核胸部CT表现对比研究

来源 :遵义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耐药肺结核、非耐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探讨耐药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特点,为疑似耐药肺结核患者及时行实验室检查提供影像学依据,缩短耐药肺结核的诊断时间,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且具有完整的临床诊治资料、胸部CT资料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明确的肺结核病例共1546例,耐药肺结核516例(耐药组),非耐药肺结核1030例(非耐药组或敏感组)。对耐药组及非耐药组病例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及对比分析,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包括临床信息(如年龄、性别、诊治类型、临床表现等)及CT表现,包括气管及支气管病变(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播散、肺不张等)、肺部病变(如渗出、增殖、钙化、结节及空洞等)、胸膜病变(如胸腔积液、气胸等)、合并症(如尘肺、损毁肺等)及转归。统计学分析,首先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有统计学差异(p<0.01)的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耐药为因变量进一步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分别验证模型诊断效能及校准度。结果:(1)临床资料:耐药组复治、具间歇性用药史患者的例数分布高于非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与非耐药组间年龄、性别、诊断类型及临床表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资料:耐药组表现为全肺受累、空洞、空洞相关表现(空洞并液平、厚壁空洞、多发空洞、多肺叶受累空洞)、损毁肺、支气管播散、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不张、钙化、增殖性病变、包裹性积液的例数分布高于非耐药组,而非耐药组表现为渗出性病变、尘肺的例数分布高于耐药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s回归分析:多发空洞、厚壁空洞、全肺受累、支气管播散、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增殖性病变、钙化及病情进展等均为耐药组病例的独立危险因素,渗出性病变为耐药的保护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其预测总正确率为80.6%。(4)在此基础上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82.6%,对应回归模型预测最佳临界值点为0.354,此时诊断效能最佳,预测值高于临界值预测为耐药,反之则预测为非耐药。Hosmer-Lemeshow检验示实际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耐药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具一定特征性,当出现全肺受累、多发空洞、厚壁空洞、支气管播散、支气管扩张、钙化、增殖性病变、病情进展等多种表现并存时可高度提示肺结核患者耐药可能;(2)CT检查及耐药预测模型可为疑似耐药肺结核患者及时行耐药性检测提供影像学依据,有助于耐药肺结核早期诊断。
其他文献
近年来通过营养调控措施达到增强动物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缓解应激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已经成为畜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刚刚断奶的牛犊,瘤胃发育是其营养吸收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参与意识的日益推动,传统的公法、私法界限正变得模糊,出现了公法私法化的倾向,而在这种倾向的主导力量中,契约精神下的主体意识自由、平等及信诺的理念
我国刑法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罪中,滥用职权罪作为该章节下第一项罪名,这不仅凸显了滥用职权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对国家对于权力限制的态度与决心;特别是自十
舆论与立法是一组值得研究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影响立法的有效资源。但是国内外直接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内容并不多,都以间接或者交叉学科的方式进
介绍柳钢机械制造公司用全数字式直流控制系统对6m龙门刨进行改造的经验.
股东优先购买权是伴随有限责任公司的快速发展中股权的转让问题应运而生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环境也在实时变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也随之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对于股权转让的限制程度以及自由流通的程度,目前都没统一的标准,而如何寻找这个问题的平衡点,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目前正在研究的热点,根据专家学者多年以来的研究,优先购买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股权转让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但是在股东优先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也不断的在向前发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会计信
审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面临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审计实务领域审计准则与相关法规不断修订完善的双重要求,其课程教学改革尤为迫切与必要,以适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