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其辽阔的疆域、复杂的民族体系使得民族问题在其统治中尤为突出,因此,关于清代的民族问题研究也随之成为清史研究的重点之一。然而,传统的民族问题研究多从民族地区政权机构的设置、抚纳与同化并行的政治手段这些模式着手,所反映的是统治阶层的民族意识。本文从律法、案卷角度来研究回回族群,以牛街通敌谋叛案、海富润案、杜文秀京控案三例回民个案着手,意图厘清三案发生的背景,分析统治者、官僚阶级、回民群体在案件中所承担的角色,及此三案对于当时的回民地位、民族关系、统治者民族政策的转变所起到的作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了清代法律中与回回法律相关的学术研究,以清代法律系统中的回回问题研究和回回具体个案研究两方面展开。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牛街通敌谋叛案的主要文献资料来自于北京牛街地区专门记载回回状况的地方志——《冈志》,辅以牛街清真寺中所存康熙圣谕,从此案中谨慎的官方态度、涉案回民的家世背景、康熙圣谕的由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浅谈了该案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回民心理的影响。海富润案的文献资料侧重于《清实录》,以其中收录的七道乾隆谕旨为此案的判定准则,从官方文书中对伊斯兰教书籍的歧视态度、地方官员在此案中严行查办的矜张作风、涉案回民家族背景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清政府在处理此类案件中的法律原则及西北回民起义局势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此案之后,伊斯兰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开始借用儒家思想来诠释自我,一方面部分地区开始闭寺白守、自我保护,传统意义上的伊斯兰文化开始衰落。杜文秀京控案发生在清后期云南地区回汉冲突频发的背景之下,清代法律中关于回民斗殴、械斗的条款已经充斥了显而易见的歧视和压迫,地方官员的司法不公、互相偏袒使得杜文秀最终走上了回民起义的道路。通过分析法律条款中关于回民械斗的处罚、云南回汉冲突的背景、杜文秀京控直接诱因等,可以了解清代歧视性法律对司法判定的作用、以及京控对清末回汉关系的影响。第三部分为结语。通过对三例回民个案的关联和比较,阐述了社会背景对回回个案中司法判定的影响、封建都城民族政策对全国范围内民族政策的影响和辐射、地方司法的偏差所造成的民族矛盾以及回族世家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