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听”作为吸收和理解信息的基础,应摆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听力技能的获得是外语习得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多年来,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学习者外语听力技能的提高不断地进行着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虽然受到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的影响,英语水平从整体上看得到了提高,但仍存在费时费力和效率不高的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英语教学呢?笔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照本宣科,或沿袭已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我国的实情,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多层面的新型的系列教学方法。针对以上问题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尹德谟教授于2005年11月在第三届亚洲TEFL国际论坛上正式提出母语和外语“知识-认识双元结构”理论。该理论主要涉及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成年人外语学习的心理机制。本文在“双元结构”的理论基础上,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的理论来阐述“双元结构”机制下言语理解的一个分支听力技能所涉及的学习心理机制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而对“双元结构理论”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旨在探索适合大学生(中国成年人)听力教学的最佳途径。全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是对该篇论文的介绍,包括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简要回顾“听力”的定义,概述比较有影响力的几种听力模型、听力能力的组成、心理词汇的记忆、存储与激活、图式理论、关联理论、学习的迁移,以及双语现象和双语贮存模型等理论成果。第三章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LAD)以及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引入“双元结构”的理论来源,并阐述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基于该理论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英语听力理解的关键在于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而英语思维模式的养成并非仅靠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而是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英语输入,在大脑中逐渐建立相关的图式,形成复杂的英—汉两种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思维结构体系后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第四章通过实验对第三章中笔者提出的学术见解进行验证。本章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听力理解实验验证了:英语听力理解的关键在于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而英语思维模式的养成并非仅靠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而是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英语输入,在大脑中逐渐建立相关的图式,形成复杂的语言思维网络体系后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第五章主要探讨此次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的结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的习得不是课堂所能教会的,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借助母语的“认知—知识结构”来逐渐建立英语思维,将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子与大脑中已形成的概念建立联系,进而逐步建构和完善英语的“认知—知识结构”,才是英语学习的最佳途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大脑中不在同一区,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作为外语的英语语言与思维系统的构建需在母语的语言与思维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任何否定或排斥母语参与作用的观点及其方法都是不科学的。2)外语思维是一种言语活动的重要能力,然而,它并不是顺利掌握外语的先决前提条件,而是有效进行学习外语的结果。而在我们现行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3)外语思维不是外语学习的条件,而是结果。随着学习者不间断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其外语思维能力会逐渐增强,母语思维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