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书论中我们得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乃最为常见的批评方式,远至云山,近至虫鱼,无不作为书法批评的参照对象。作为三才之一的“人”,在古代书论中更是屡见不鲜,包括人体构造、面貌、神态等皆可作为批评之本,这种以人为喻的书论批评方式我们可将其称为“生命之喻”。本文以唐代书论为中心,对书论中以“生命之喻”作为书法批评的言说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唐代书论中与此相关的书学文献,并结合人体的外部特征及内在精神,从“筋骨血肉”、“情性神气”两方面归纳出书法批评中有关“生命之喻”的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生命之喻”背后的学理依据,从“天人合一”、“取象喻书”等方面探讨其成因。接着从人文意蕴的层面对生命喻书进行总结,得出这一言说方式体现出书法如人一般具有“生命之气”与“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最后,探讨“生命之喻”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