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这门学科从独立设科至今,其学科的历史使命从未改变,即传承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锻造灵魂。迎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大幕。此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母语基础学科的“语文”当仁不让的担当起了重任。面对长久以来出现的语文教学困境,例如课程内容与形式如何相互协调、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等状况。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强调学生主体的经验建构,最终使学生掌握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一条适合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顺应不同时期的改革号召,人们在热烈讨论教育改革的方案之时,似乎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不深入课堂,不研究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教育改革是华而不实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如何实现教育改革理念与课堂实践的完美结合?唯有“研究课堂”及时将理论学习迅速转化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愿景。本研究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教学实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梳理建国以后较为突出的几个教学模式后,通过理论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客观的反思。全文大致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导学案”的起源与发展,主述“导学案”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以及实施条件,反映此类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实际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在提到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时,一定会提到的教学模式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等。多数是以“学案”或是多媒体为载体,由若干教学环节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些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试验取得了成功,同时这些模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许多学校得到推广。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依托而构建的;是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强调师生配合的一种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第二部分进行实例分析,选取X中学和Y中学进行实例研究。呈现两所学校的语文课堂是如何以“导学案”为载体组织教学的。通过实地收集材料,结合两所中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勾勒出两所中学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的教学模式及发展情形,从中更深刻地认识语文课堂“导学案”实际的教学情况,汲取其中合理的因素,摒弃华而不实的教改形式,扎实推进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对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着许多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的教学模式,一些模式取得了成功受人追捧,而还有一些模式却收效甚微。其实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效仿,真正能取得长远目标成效的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难看出教师对课堂“导学案”存在认识偏差,在观念层面上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导学案”,同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保留着技术主义的倾向。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针对“导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做一些思考。“导学案”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载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后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有其一定的优点,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和回避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缺点,实事求是地论述,还原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