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土地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承载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伴随而来的粮食短缺、建设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及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使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当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之时,以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产能为目标的土地整治便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时期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关键举措,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本文以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路径为主要研究目标,结合山东省整治实践,探索土地整治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增强区际联系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并通过搭建二者之间的传导路径,引导土地整治向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转变,这对我国未来土地整治的有序开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顺利实现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发现,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评价土地整治效用的文献十分稀少。为了更清楚地解析这一问题,本文在界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层内涵(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缩小、区际联系增强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运用三要素经济增长模型、改进的存量——流量模型等,推演分析了土地整治对于每一层内涵的作用。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土地整治通过增加土地要素有效投入数量,可维持总产出持续稳定地增长;第二,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结合,可缓解发达地区用地紧张、地价攀升,欠发达地区土地廉价、资金短缺等问题,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第三,土地整治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转出地的“腾龙换鸟”和转入地的“筑巢引凤”,从而推动产业转移,增强区际关系;第四,土地整治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可有效解决土地退化、景观功能衰减以及水土流失等诸多区域生态环境的问题,使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稳定的状态。为了验证“土地整治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单向促进作用”的理论预判,本文设置了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治规模和区域经济协调度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而构建二者之间的双对数回归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全省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所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带动作用,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西部地区表现不明显。此外,回归结果显示,土地整治规模增加1%,将促进山东省全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度相应提高0.1%,东部地区提高0.15%,中部地区提高6.8%。这一结果与山东省实际情况吻合,说明了该模型可信,同时,也证实了本文对于“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预判。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提出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即:因地制宜,形成“差异化”的土地整治格局;构建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市场交易机制,促进要素在不同区域间高效流动;通过“空间一体化”的土地整治策略,实现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地的非均衡布局:实施土地的“生态化”整治,促进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和谐稳定。惟有沿着“差异化”、“市场化”、“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化”的路径,未来土地整治的开展才能真正发挥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