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诗学的三个角度(图形与背景,意象与图式,概念隐喻)对威尔士天才诗人狄兰·托马斯独具特色的诗歌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狄兰·托马斯的五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了认知诗学分析。狄兰·托马斯的诗歌语言独具特色,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叶芝,英美意象主义等诗风的影响。其诗歌中大胆新奇的变异,变幻莫测的意象,匠心独运的音韵节奏安排,传达出诗人洋溢着天才光辉的独特经验。人们能像嗅到玫瑰花香那样,直接感知托马斯的诗歌。但是也正是这些特征为读者解读及欣赏他的诗歌造成了障碍。如何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其诗歌的主题思想,欣赏那些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的隐喻表达,成为当代许多诗歌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认知诗学的迅猛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希望。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是借用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相关的认知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它主要关注读者在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的心智运作或认知机制,使用的主要的认知方式有图形-背景,意象图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空间,隐喻等方式探讨如何精确解读文学文本,达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本文在第一章首先介绍认知诗学以及相关的理论,同时对诗人狄兰·托马斯以及其作品作相关介绍。从而为后面的分析,解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二章,作者通过对影像(figure)与背景(ground)的研究来探讨狄兰·托马斯一首著名的诗歌《不要温柔的走入那个良宵》中的文体偏移。同时利用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原理,分析诗中介词短语的独特内涵。在第三章,作者使用脚本图式的认知原理,对狄兰·托马斯的另外一首代表性诗作---《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动花朵的力》进行了分析。根据脚本图式理论,我们发现作者诗中生动的意象,别具个性的象征等文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对读者头脑中固有图式的打破达到的。而这也是狄兰·托马斯诗歌之所以难懂的真正原因之一。在第四章,作者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狄兰·托马斯的两首诗歌,《十月的诗》以及《拒绝哀悼在伦敦大火中丧生的孩子》进行了分析。自从Lakoff &Johnson (1980)探讨隐喻这一概念以来,人们认识到隐喻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概念的问题。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作者在这一章首先详细介绍了隐喻的工作机制,然后运用此机制对狄兰·托马斯的这两首诗歌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刻的挖掘。最后一章,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影像与背景,脚本图式,概念隐喻作为三种相辅相成的认知方式,是解读像狄兰·托马斯的非理性主义诗歌的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这三者共同的基础都是人的认知机制,其关注的重点都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思维的运作过程。它们可以穿透作品貌似难以理解的表面,深入到作品的内核,从而发掘出作品真正的意义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