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发病机制,探讨网织血小板(RP)在诊疗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55例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IPF%)以及其他外周血细胞参数,将5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42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组和1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组,对血小板计数降低组的11例SLE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检查,同时对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和9例SLE血小板正常的患者进行骨髓中巨核细胞(MK)的直接计数。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组的IPF%检测结果为(10.234±3.97)%与对照组(2.74±1.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组的IPF%检测结果为(2.37+1.33)%与对照组(2.744±1.05)%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LE患者组和对照组的IPF%检测结果分别为(5.30+3.75)%、(2.74+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组的IPF%(10.14±3.66)%. PLT (67.2±13.5)×109/L、MPV (12.64±0.92) fl、PDW (18.24±1.70)fl与对照组、SLE血小板未减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治疗前后的IPF%分别为(9.76+1.82)%和(5.86+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小板降低组的MK升高(3/6)、MK正常(3/6),SLE患者血小板正常组的MK升高(2/9)、MK减少(3/9)、MK正常(4/9)。结论: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外周血小板破坏有关,IPF%的高低可以出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