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整合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课题,虽作为一个理论课题提出的时间不算太久,但由于其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所以引起了国内外学人强烈关注和理论探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研究毕竟是一个新的理论课题,因而存在诸多理论盲点,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其广度上都有待充实和完善。由是萌生了写作本文的必要性和创新性。通过长时间与大量文献资料的对话,逐渐形成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对一些认识的梳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便构成了本文的主旨:对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动态综合研究是架构本文的出发点;正视科技进步对科技进步进行客观的价值评判是本文的立意态度;科技进步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双向驱动及二者在现实和未来领域中的动态调适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机遇与挑战同在,进路与困惑并生是本文得出的重要结论。 本文主要有引言和四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对选择本课题、写作本文的由来作以简介。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论证写作本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构成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共生是全文运思的重点之一,主要从历史和现实视角论述科技进步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存在的双向驱动关系,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发展现引导下的科技进步,通过对科技进步的历史及其与发展现存在的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观引导下有不同的科技进步观:当人类萌生了朴素的发展意识时,人类开始呼唤科技进步。但这时的发展意识以生存为基本内涵,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原始科技是对经验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只是对自然界有限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的加工和改造,还不敢去触怒神秘、强大的自然力,所以这时的科枝进步是人类谋求生存的一种手段。传统发展观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繁荣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又反过来引导科枝进步和改变人们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其全部内涵,以人定胜天为根本指导思想,把自然看成是人类征服、奴役和掠夺的对象。在此观念主导下,科技成为工具理性,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践踏自然、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强大手段。也正是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进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0世纪是科技的纵深发展期,人类在享受了科技文明成果和饱尝了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恶果之后;开始省思人类的科技行为和科技思想,开始追问人类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拯救人类的光荣使命。在这种新的发展观下,科技将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天人共生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进步就要受到可持续发展的规约,从而呈现出有序和适度的特征。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推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分三步展开论述: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归因。科技进步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调节器,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发展观更替的典型标志。在科枝进步的推动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烦天、胜天与和谐共生三个阶段,发展观也从朴素的发展意识、对抗型发展观转变为亲和型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原始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克满了神秘色彩,这时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发展观,只是为了生存萌生了朴素的发展意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实践手段不断增强自然力不再显得那么强大,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再是温顺的羔羊,而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导下,人类肆意践踏自然规律,向自然界巧取豪夺,因此我们称这时期的发展观为对抗型发展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对抗为前提,以经济增长为核,。内容,带来了威胁人类的全球性问 2 5题。科枝进步了,人的生活环境恶化了,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了解决对抗型发展观带来的问题,人类开始推行亲和型发展观,即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只是这种亲和过分强调了科技的负面效应,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亲和型发展观的修正,对科技价值的从新审视最终使人类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空间上并列的各种发展要素整合形成的均衡、和谐在时间维上的定向运动。事实证明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是辨证否定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科枝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这不仅体现在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上,还体现在科技通过与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可持续发展施以间接影响上。最后、在科枝进步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部分对策研究是本文的又一核心内容,主要通?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学习母语,是学习语言,但又不仅仅是对一
上帝说:/我正在寻找一滴雨/它刚掉进大海里。/它闪烁着,它的下垂/比任何别的雨滴都长,/它们中间就它/有能力理解/盐水中那份甜,/可它很快就会永远消失。/所以我往海里望,/往
2020年2月11日,学校通知开学的日子。我驱车离开居住的小区,接受体温检测,到达学校,再次接受体温检测。校园很静,樱花静静地吐着花瓣,蜜蜂穿梭其间,满枝都是嘤嘤嗡嗡的声音;
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记事类文章的写作,其实际情况如何呢?先来看一次我校七年级期中语文检测的写作题目《家的味道》,其基本要求是通过记好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家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会古人的语言走进古人的世界,置心诗境,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最终指向。学生应该改变"外感知"的状
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钱钟书先生这句话是在说明:中国古代诗词以意象为要,而艺术之象浸润于丰满的物象所传达的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阅读,要求"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与量的统一,既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让每一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千载流传。此文通
杨慎赞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词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扛鼎之作,被称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易安居士一
语言是否鲜活生动,是评价一篇作文质量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怎样才能打造出鲜活生动的语言呢?以下三招值得一试。第一招:锤炼词语大家一定听说过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故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