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户籍制度古而有之,只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各不相同。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要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我国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传统的、当时占经济主体地位的产业——农业。可以说户籍管理制度在实现工农业剪刀差的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制度的制约作用逐渐凸现出来。本文回顾了建国之后户籍管理制度的制度变迁历程和历史沿革,可以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酝酿及形成时期(1958年以前)、严格控制时期(1958年~1978年)、半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并总结了各阶段的特征及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人们希望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要求享受平等国民待遇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希望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相对公平,这些对于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同时,也导致了旧体制下所形成的多元差别社会保障和差别社会公共资源享用权,成为了社会上可以买卖的“商品”,买卖户口也成为城市经营的一种手段,甚至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经济上现有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即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自由,尤其阻碍了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客观上增加了隐形失业;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个别城市的户籍门槛也阻碍了地区产业优化和升级;城乡之间“二元”壁垒和迁徙限制的制度框架下,城乡差距并没有越来越小反而是越来越大,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出现;由于人为、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由于其背后附加的诸多利益、所代表的某种身份、存在各类公共产品方面“补贴”的落差,使得它产生了价格,而这也成为了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的温床。因此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和难题,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就不能不正视如下问题:1.对改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户籍制度背后的附加值使得既得利益者不愿、甚至阻挠改革;2.户籍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3.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外来人口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不能和城镇居民平等享有住房、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险等等方面的权利。4.城镇化中的区位差异因素更加突出。此类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仅体现在小城镇、小城市,也体现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附近乡镇等。5.农民到大中城市落户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通过分析政府颁布的关于在城中落户的相关细则,分析农民落户难的制度性原因。虽然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改革的坚冰也在逐渐被打破,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需同别的制度一起进行综合的改革。结合改革的难点,本文对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五方面制度创新性建议:1.采取先城市后农村的办法,有步骤地、有序地推进改革;2.为农民工建立在城市定居的过渡“平台”;3.改革户籍管理配套制度,剥离户籍制度附加值;4.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