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误诊为脊柱结核的非特异性感染病例,探讨非结核性脊柱感染的特点,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7月经治的诊断为疑似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50.4岁。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探讨非特异性脊柱感染的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最佳方法。结果:本组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1~6个月,平均3.2个月。均有外院诊断为脊柱结核病史及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史,无院外手术史。病变侵犯颈椎3例,胸椎7例,胸腰段3例,腰椎10例。13例患椎局部有较明显疼痛(VAS评分4~6分),10例有轻度疼痛(VAS评分3分以下),活动后加重。中、高热(体温超过38.5℃)7例,低热(体温在37.0~38.5℃)者5例,6例有乏力、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均有局部压痛及叩击痛。脊柱活动均明显受限,6例有神经根损害,4例不全截瘫(Frankel C级),1例完全截瘫(Frankel A级),10例有脊柱后凸畸形改变。8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5例ESR增快,17例CRP升高。影像学改变有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软组织肿胀。23例均行局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细菌培养阳性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2例、克雷伯白菌1例,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细菌培养阴性14例,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1例细菌培养阴性病例症状逐渐加重,再次行经椎间孔镜下L4/5病灶活检、射频消融术,真菌培养可疑少量霉菌菌落生长,应用两性霉素治疗。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5个月。局部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损害有所恢复,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矫形。术后感染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3例有浅表切口感染,无窦道形成,经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无复发。结论:非特异性脊柱感染常为低毒力感染,发病隐匿,首发症状与体征不具有特异性,常为局限性的逐渐加重的疼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且易被误诊为脊柱结核尤其是非典型性结核。故临床上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早期行血液细菌学培养及CT引导下病灶活组织检查,这样才能提高其早期确诊率,降低误诊率,并行早期及时适当的治疗,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