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987年,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尝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手段,对保障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促进农民家庭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自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来,我国各地对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使命。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在掌握其农地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判断黑龙江省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黑龙江省不同视角下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模型,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在粮食增产及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地最优经营规模,并论证黑龙江省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路径,为政府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理论支持。全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黑龙江省农地经营现状分析1994-2014年间,黑龙江省农户的人均耕地规模及家庭户均耕地规模缓慢增长,农地流转现象日益普遍,农户家庭逐渐分化为纯农户、I类兼业农户、II类兼业农户及退出型农户等类型,其中,兼业农户占据主导地位。现阶段,促进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主要包括较普遍的土地流转行为、较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户家庭整半劳动力剩余、务农劳动力农业生产时间剩余及农户家庭务工收入的稳定增长等;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土地流转时间较短、农户兼业行为的不确定性、家庭务农劳动力的技能降低、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投资减少则是限制黑龙江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2)农民收入最大化视角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户调查访谈和实证分析研究可知,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其他地区在农民收入最大化视角下的最优劳均农地经营规模约为177.72、74.44、96.79亩,农户家庭最优农地经营规模约为321.67、216.61、138.42亩。虽然黑龙江省的农地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必要通过土地流转等手段促进农地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提升。(3)土地产出最大化视角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农地资源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户调查访谈和实证分析研究可知,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其他地区在土地产出最大化视角下的最优劳均农地经营规模约为168.60、189.67、146.55亩,农户家庭最优农地经营规模约为446.79、430.55、335.59亩。(4)黑龙江省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与路径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不同农户在不同视角下均在理论上存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最优值,且无论是土地产出最大视角还是农民收入最大视角下的农地最优规模均与现阶段大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大农户农业生产专项补贴强度、加强对规模经营农户扶持力度、搭建土地流转平台、鼓励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为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兼业农户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基础保障;对于黑龙江省纯农户而言,还需要通过稳定农户家庭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权、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对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