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是研究临床药物治疗中个体反应差异的遗传学因素的新兴学科,遗传因素导致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及药物作用耙点等药物反应相关蛋白活性的个体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临床效应和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日益深入及相关实验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更新,遗传药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衍生了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一门学科—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对遗传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根据患者的遗传特性来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以达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确保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血栓栓塞所致的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等的死亡率为各种疾病之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了很好的抗血栓作用。大规模的临床随机研究已经证明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血栓事件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疗效非常显著,已经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石。氯吡格雷也显著降低了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不断的有临床研究表明这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分别出现了“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血小板聚集过程:血栓素烷A(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和胶原等都可以激活血小板,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内源性的ADP和TXA2,再激活其他血小板;同时激活的血小板表面暴露纤维蛋白原受体即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纤维蛋白通过该受体连接激活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1(COX1)从而阻断TXA2的形成及由其引发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氯吡格雷抑制了ADP和其受体P2Y的结合从而阻断下游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虽然他们并没有阻断其他的血小板激活途径,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展示了很好的抗血栓活性,因为AA-TXA2和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释放内源性颗粒是放大整个血小板激活与聚集效应所必须的。有文献报道某些遗传性序列增强了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增加了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但目前为止,遗传多态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之间有明确联系的研究数据并不多。心血管病人根据其基因型检测来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就可以避免一些因不合适用药进一步增加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有关的遗传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血小板聚集通路的所有蛋白基因以及与凝血相关基因和纤溶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都可能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相关。人类COX1基因已经报道存在20多个突变,其中14种定位在氨基酸编码区,8种突变导致了氨基酸改变。位于启动子区的-842A>G与信号肽编码区的第50C>T的突变完全连锁。单倍型的研究表明-842G的突变与阿司匹林的反应性相关。在健康受试者种1622G的突变的血小板对ADP的反应性增高。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P2Y1基因的1622和893的遗传多态性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差异相关。很多白种人中的研究表明糖蛋白GPⅡa/Ⅲb的PLA1/A2的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易感性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相关。目前在中国人群,COX1,P2Y1,GPⅡa/Ⅲb基因的多态性还未见报道,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疗效的个体差异是否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相关也没有研究。我们围绕抗血小板药物的遗传药理主要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研究(1)COX1的绝大部分突变在白种人或非洲人中测序发现的,我们自行设计引物和寻找合适的内切酶或通过引入酶切位点建立了各位点的PCR-RFLP分型方法,调查中国人群中这些突变位点的频率。在十四个突变位点检测中,我们只发现了C22T,G123A和A639G三种多态存在于中国人群中,频率分别为1.0%、4.1%和5.1%。(2)我们调查了P2Y1基因的A1622G和C893T多态频率,1622G的等位基因频率为30.5%,显著高于白种人报道的15%;893T等位基因频率为3.5%,与白种人相似;两个位点存在不完全连锁平衡。(3)挑选了25名受试者,包括以P2Y1 893与1622位点为基础的CC-GG、CC-AG、CC-AA和CT-AG四种基因型,前后两次参加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试验,以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反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893C->T突变与阿司匹林反应性存在一定相关性,而与氯吡格雷的个体反应不相关。(4)构建了COX1-842AA基因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以及通过定点诱变技术构建了-842GG基因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与对照质粒PRL-TK共转染COS-7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842GG型质粒活性较-842AA型质粒下降,-842A>G的突变下调了COX1启动子活性。结论:1.COX1,P2Y1和GPⅢa基因的遗传变异在各种族间的频率分布有很大差异。2.P2Y1基因的893C>T和1622A>G的突变影响了个体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893CT/1622AG的个体比其它基因型的个体对阿司匹林更敏感。3.P2Y1 893和1622两个位点的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不相关。4.COX1-842G的突变下调了COX1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降低了COX1蛋白的活性,为临床发现该位点与阿司匹林反应个体差异相关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释。本研究为个体的遗传性状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及其可能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信息,为今后的基因导向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化和个体化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