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薄片镜蛤壳形态与重量性状通径分析随机抽取125个庄河地区野生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测量表型性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壳顶至壳前(a)、壳顶至壳后(b)、韧带长(c),重量性状活体重(W)、软体重(MW)、壳重(Sw)。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薄片镜蛤表型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量的薄片镜蛤的各性状间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SL)和壳高(SH)是影响活体重(W)、软体重(MW)和壳重(Sw)的重要表型性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表型性状对重量性状的最优回归方程:MW=﹣25.653+0.399SH+0.331SLR2=0.693;Sw=﹣25.484+0.382SL+0.390SHR2=0.739;W=﹣53.576+1.208SL﹣0.347b+0.654SHR2=0.691。本实验结果可为薄片镜蛤的养殖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2、薄片镜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本实验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的受精卵在受精过程,早期卵裂的核相变化及早期胚胎发育。实验结果表明,水温25~26℃,盐度26下排放精卵,薄片镜蛤受精卵为圆球形,大部分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之后经过精卵入卵、极体的排放、雌雄原核的结合完成受精。之后开始卵裂,经过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直至桑葚期。桑葚期之后开始复杂化的细胞分裂,依次经过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研究薄片镜蛤的受精细胞学及早期胚胎发育不仅能丰富贝类受精生物学研究内容,而且还可为薄片人工育苗和繁育中的人工授精操作提供基础资料。3、温度和盐度对薄片镜蛤孵化及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研究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和6个不同盐度梯度对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受精卵孵化率、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薄片镜蛤适宜孵化温度为26-34℃;受精后第9天,26℃组的幼虫成活率最高,为77.67±1.52%。且幼虫生长最快,到第9天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到145.50μm和122.83μm。所以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0℃。盐度实验结果显示,薄片镜蛤的适宜孵化盐度为20-30;受精后第9天,25盐度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73.33±2.89%。第7天至第9天,25盐度组幼虫生长最快,到第9天平均壳长、壳高达到144.67μm和122.83μm。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0。4、不同饵料和培育密度对薄片镜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影响研究了两种饵料的三种投喂方式和4种不同培育密度对薄片镜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影响。饵料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第1d、3d各组幼虫生长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第5d开始,各组开始出现差异。实验结束时,混投组幼虫壳长最大,达到186.67±3.01μm,和其它组差异显著(P <0.05)且日增长率也最大为8.98μm/d。酵母组幼虫壳长最小为177.50±3.12μm,日增长率为8.07μm/d。培育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培育密度为5的实验组壳长最大为186.66±3.01μm,和其它实验组差异显著(P <0.05)。壳长最小的为15和20实验组分别为176.17±2.51μm和174.00±1.80μm。但15和10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