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带给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防止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社会各界做出了很多努力来控制碳排放,有关碳排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以煤炭为主的高碳型能源结构和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山西省碳排放高、污染严重、经济能耗强度大和抗风险能力低等现状。顺应全球低碳发展的热潮,山西正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方式,因此了解山西省的碳排放现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山西省统计年鉴》收集到能源消费量、土地利用数据、农作物产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计算并分析了山西省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四种能源产生的碳足迹,植被碳承载力、净碳足迹、人均碳足迹、碳足迹密度、碳足迹强度、各产业的碳足迹以及山西省碳足迹等级,最后使用SPSS软件实证分析了影响碳足迹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意见。结论如下:(1)2000年到2013年,山西省碳足迹总量总体上升但小有波动。各能源产生的碳足迹量从多到少依次为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碳足迹的增速从快到慢依次为天然气、石油、电力、煤炭。(2)山西省植被碳承载力靠林地和农作物,主力为林地,农作物碳承载力主要靠玉米和小麦。人均碳足迹、碳足迹密度、碳足迹强度、碳足迹产值均不符合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这样山西省减少碳排放的任务依然很重大。四种产业中,碳足迹产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民生活和第一产业。(3) 通过计算发现山西省的碳排放等级指数从很低等级(Ib)涨到较低等级(Ic),总体环境质量下降。(4)最后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山西省碳足迹主要与能源消耗总量、GDP、人口数量关系密切,与碳足迹产值关系相对较小,而与碳足迹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