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范围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死亡率占第二位;女性发病率在恶性肿瘤排第七位,死亡率占第六位。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50%在我国,我国肝癌死亡率占全球比例高达51%。据统计,目前肝癌的5年生存率普遍低于20%。血清甲胎蛋白作为肝癌相对特异的血清诊断学指标,联合肝脏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肝癌筛查中已广泛应用。但约有30%~40%的肝癌患者AFP呈阴性。同时AFP在一些肝硬化及肝炎患者中亦可升高。因此,研究新的肿瘤标记物,作为肝癌筛查及诊断的重要补充,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位于人染色体2p21,由TACSTD1基因编码,是一种单次跨膜糖蛋白,参与调节细胞间黏附、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号的传导过程。EpCAM参与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其过表达可激活原癌基因e-myc基因和cyclin A/E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值。目前已在许多人类肿瘤中发现EpCAM呈异常表达,被认为是一种肿瘤干细胞标记物。 本研究通过ELISA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癌、肝硬化、胃癌、乳腺癌及正常人血浆中EpCAM表达水平,探讨EpCAM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估其作为肝癌早期诊断血清学标志物的价值。 方法: 1.采集56例肝癌、30例肝硬化、30例健康人、20例胃癌、20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并记录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毒感染情况、Child–Pugh分级、TNM分期等。 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EpCAM蛋白表达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pCAM mRNA表达水平。 3.应用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非参数检验分析血浆中EpCAM表达水平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 结果: 1.肝癌患者血浆中EpCAM mRNA阳性表达率(69.6%)高于肝硬化组(40.0%)、健康志愿者组(16.7%)、胃癌组(25.0%)和乳腺癌组(20%)。(P<0.05) 2.血浆EpCAM蛋白浓度中位数在肝癌患者中为644.56pg/mL(50.09-826.1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42.39 pg/mL(23.90-92.81),健康志愿者组为29.98pg/mL(11.29-45.03),胃癌组52.95 pg/mL(32.25-90.21)及乳腺癌组43.14 pg/mL(18.97-106.86)(P<0.05)。血浆EpCAM表达水平还与肝癌的淋巴转移及血管浸润有关(P<0.05)。 3.联合EpCAM mRNA及蛋白检测,在AFP阴性肝癌中敏感度可达88.2%;在小肝癌中敏感度为85.7%。 结论: 1.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相比,肝癌患者血浆EpCAM mRNA与EpCAM蛋白均呈高表达,提示EpCAM有可能作为肝癌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 2.EpCAM mRNA及蛋白在诊断AFP阴性肝癌及小肝癌时均有较高的敏感度,提示其在早期肝癌诊断时的特殊价值,可作为AFP的重要补充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3.EpCAM mRNA及蛋白均为独立于AFP的肝癌预测指标,联合AFP可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