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这二百余年北中国的诗歌。凡此时段此区域所产生的诸体诗及活动的重要诗人皆为研究和评论的范围,其中既有综合考察,又有个案研究。并以“史”为线索,力求给出北诗在200年间的发展脉络、实绩等等。 回顾北朝文学研究的历史,发现,20世纪上半叶研究北朝文学的专文很少,且均为一般性介绍。如史佩英的《北魏胡叟文派》(1921年第四期《文艺周刊》)、胡秋原的《北朝社会形态与文学的演变》(1933年6月《读书杂志》)。其他如刘师培的《南北学派不同论》、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谭正璧的《新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谭丕谟的《中国文学史纲》等文学、学术史专著,也仅为简单论列。而20世纪上半叶北朝文学研究最值得一提的是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王运熙先生称其为最有深度的一部乐府文学史。该书对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分类详细,论述精到,几乎前无古人。到20世纪下半叶,北朝文学的研究逐渐引起学界重视。先有60年代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二书对北朝文学的论述较前均有大的突破,肯定了北朝文学的客观存在,对个别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论述篇幅仍然有限,直到80年代初,也未见北朝文学的专题论文。而从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北朝文学的研究终于打破沉寂,出现了一批专题论文和几部专著。如吴先宁的《北朝文学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周建江的《北朝文学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版)、曹道衡、沈玉成的《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曹道衡、刘跃进的《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期间曹道衡先生撰写的一些专题论文,更是填补了北朝文学研究的不少空白。 近年来,除不断有专题论文发表外,对北朝主要作家作品的整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康金声教授于2005年、2006年先后出版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温子升集笺校全译》、《魏收集笺校全译》、《邢邵集笺校全译》。 但综上所述,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都还有许多值得深化的领域。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更有待于大的突破。且以往在研究北朝文学时,往往将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做简单的比较而轻易做出这样那样的结论,或仅仅将北朝文学作为南朝文学的附庸,或将北朝文学全盘否定,其实这都有欠公允。北朝文学自有其独立的生成环境,作家的生活空间、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历史的演进等等,与南朝大不相同。而由于战争,南北阻隔,各自长期处于封闭、自足的状态,文学的发生、发展,也缘于环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南北各有自己的方向,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论文拟将北朝诗歌置入北朝文学的大氛围中加以考察,并将其作为独立的存在,结合历史的演进、诗人的生活空间及作品的文化背景,尽可能地还原其本来面目,并给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合理的诠解。 本文分绪论、正文、附录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八章,下编共三章。 绪论部分首先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北朝诗歌产生的背景——四世纪末到六世纪末这二百年间北中国的文化特质。在北朝文学的四个板块中,尽管缘于各自作家所处的自然和政治、社会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分歧和不同的发展风向,但它们又共生于一段具有相似政治文化理念的历史和地域中,特有的文化背景,又决定其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正文上编第一章从诗人的生存环境和诗歌生成的文学环境、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北朝诗歌的生态环境。其中对北朝文学的分期,过去有不少分法,本章第三节以地域文化构成为基准,以同一时段同一区域作家群体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将北朝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四个板块加以概述。即以平城板块和洛阳板块合成的北魏文学,晋阳(邺城)板块的东魏、北齐文学,长安板块的西魏、北周文学。 第二章概述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北朝文人诗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存在,自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既有文学观念的左右,对其关注和研究程度远远不够,尤其对前期的北魏文人诗作,更是少有研究,甚至有相当长一个时期无人问津。本章节就北朝每一时期文人诗的创作、诗人构成、诗风流向等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细化的研究。 第三章论述北朝歌诗。歌诗是北朝诗坛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本文详细地考查了这一时代“歌诗”的具体存在情况及发展脉络。北朝歌诗包括乐府歌诗、文人乐府诗、谣谚及其他杂体歌诗等。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之“梁鼓角横吹曲”中保留的北朝六十六首歌诗及《木兰辞》,基本属“民歌”,也即当时北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北朝歌诗之精华,史称“北朝乐府民歌”,其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北方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情,具有极为珍贵的文学价值。 第四章论述北朝诗人的身份类型和地域特征。综观近二百年的北朝诗坛,其主要活跃着三个诗人群体,即以鲜卑族上层人士为主的少数民族诗人群、以北方堡寨士人为主的本土汉族诗人群和以罪臣、叛将、俘虏等为主的南方入北滞留诗人群。出于不同阶级、不同地域的三个诗人群体相互提携、影响,共同铸就了北朝近二百年的诗坛辉煌。 第五章考察北朝诗人的创作观。关于北朝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历来以为其远不似南朝那样拥有诸多的专著专论和完整的理论构建,既无系统的思想,更乏专门的论著,理念不甚明晰,观点零零碎碎,故多略而不论。但我们通过散见于诸部正史的“诗话”和《颜氏家训》,以及现存的诗文作品,仍可找到其大致的脉络路径。即北朝文学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发展方向,为求社会政治的实用,在理论上提倡宗经、载道,在创作上注重内容的充实和表达的浅白通畅,因而北朝文坛始终弥漫着一股复古主义的思潮。 第六章论述北朝诗歌的抒情特质。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趋同,同一时代同一区域诗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及心理反映也一定会有其指向性和同质性,而作为诗人内心世界写照的诗,其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的取向等就会产生明显的趋同性。本章着重分析了北朝诗特有的抒情模式及本土诗人的抒情取向和萧梁遗民诗人共同的情感体验。 第七章论述北朝诗歌的艺术特质。北朝文坛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发展,到太和、天保之际,不仅恢复了生机,甚至还涌现出了一批在诗艺风格上卓立、可与“江左”文人一争高下之士。本章节着重探讨了北朝诗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第八章阐述北朝诗歌的诗史意义。唐诗是直承北朝诗发展而来的。不仅北朝的文学思想、文学传统及美学风格直开唐诗,而且,北朝的许多诗人入隋后,将其融汇南北的诗歌风气自然带入隋朝并影响了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等诗歌革新家的创作。可以说,北朝的诗人诗作是踵武汉魏风骨开启初盛唐诗坛的重要桥梁,在由魏晋南北朝的诗艺自觉到唐代诗歌艺术完全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诗史意义。 下编第一章论述“北地三才”诗。被誉为“北地三才”的温子昇、邢邵、魏收代表了北朝本土诗人的最高成就,后世的文学史家无论如何贬低北朝文学,但这三个人的创作或多或少总要提上一笔。三人中的邢邵、魏收生于北魏的洛阳时代,但他们的主要文学活动在东魏、北齐两朝,是晋阳时代的诗坛领军人物。而温子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北魏度过,是魏末重要作家。但他的文学活动和政治生命又几乎与东魏政权相始终,是东魏晋阳诗坛不可或缺的标志性人物。 第二章对王褒诗歌的观照。王褒入北后既保留了南朝诗一贯注重声律、修辞等方面的技巧,又吸收了北地刚健、雄阔的诗风,给长安诗坛带来了新的气象,与庾信共同开创了长安诗坛的新局面。同时,他在融通南北诗风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创作,使他的诗具有风格多样的一面,这也是王褒对长安诗坛的一大贡献。 第三章对庾信诗歌的观照。庾信入北二十余年的诗坛行走,不仅超越了他既有的宫体创作,也为北朝、尤其是“大诰”统治的长安诗坛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他不仅突破了自身内容贫弱、题材狭窄的创作惯例,更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诗体、充沛的情感和厚重的内容,为北朝诗坛提供了成功的范型,为唐诗开启了一扇走向成熟的方便之门。 附录部分包括“十六国主要作家创作情况一览表”、“平城时代主要作家创作情况一览表”、“洛阳作家群主要作家创作情况一览表”、“晋阳作家群主要作家创作情况一览表”、“长安作家群主要作家创作情况一览表”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北朝文学实绩,使二百余年纷繁复杂的文坛走势和众作家的文学做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