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整理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阳性数据,找出肠坏死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分析肠坏死相关危险因素。在术前作出肠坏死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探讨其最佳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最好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2014年3月5日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2008年后含血管外科)102例以急诊入院,最终被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中探查、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肠坏死和未坏死两组。将临床资料中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专科查体、实验室检验、CT影像表现作为分析处理因素,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处理,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已筛选指标进行统计运算,研究肠坏死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肠坏死ROC曲线,做出诊断试验真实性可靠性评价。结果:在临床资料单因素卡方检验中,年龄、病因,黑便或血便,血肌酐升高、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肠壁积气、腹腔积气、肠腔内气液平,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肠坏死可能性大,肠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为AMI肠坏死的危险因素,P值均小于0.05,分别为0.014、0.037、0.046、0.029、0.041、0.028,有统计学意义;OR值皆大于1,分别为2.13、1.69、1.34、1.52、1.87、2.57,优势比明显。对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绘制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0.729,0.748,其最佳诊断分界点分别为18.17×109/L,100g/L,5.0150ug/mL。结论:1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血肌酐升高、急性腹膜炎、黑便或血便为AMI异常率高(>50%)的项目。2高龄、AMI类别,黑便或血便,血肌酐升高、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肠壁积气、腹腔积气、肠腔内气液平,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有助于肠坏死判断,临床意义大。3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为AMI肠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4白细胞诊断准确性为较低水平,血红蛋白降低和D—二聚体诊断准确性为中等水平;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在诊断AMI肠坏死中敏感度低、特异性高。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在诊断AMI肠坏死中敏感度、特异性均较高。5AMI手术时机:有明确腹膜炎体征,需行手术治疗,即使仅行探查术,也有利于治疗;无明确腹膜炎体征,若考虑患者年龄偏大(>59.7岁),有黑便或血便、血肌酐升高、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肠壁积气、腹腔积气、肠腔内气液平,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尤其是有白细胞>18.17×109/L、血红蛋白<100g/L、D—二聚体>5.0150ug/mL,CT影像出现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异常率高(>50%)的项目≥4项时,应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