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鸟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并观察研究在主要景点岩壁上混合营巢的两种鸟类: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 kanoi)和烟腹毛脚燕(Delichon dasypus nigrimentalis)的巢区分布和繁殖行为,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2种,隶属于13目37科。从季节型分析,留鸟76种,冬候鸟30种,夏候鸟14种,旅鸟2种;从地理型分析,东洋界种类居多,计61种;古北界种类31种,广布种30种。景区鸟类平均密度为18.72只/hm~2。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5种,中国特有种5种。2.在8种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指数从高到底依次是:村落农田(3.520)>灌丛(2.976)>茶园(2.964)>阔叶林(2.941)>溪流(2.802)>针阔混交林(2.765)>竹林(2.325)>岩壁(0.748)。均匀度指数茶园最高(0.880),岩壁最低(0.465)。鸟类密度阔叶林最高(30.933只/hm~2),茶园最低(3.662只/hm~2)。其中,阔叶林鸟类群落与灌丛鸟类群落相似程度最高,为0.626。3.对鸟类群落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显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最高,分别为94、3.6441;夏季最贫乏,物种数为53,多样性指数为2.7088。4.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的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水运队—虎啸岩拥有最多的鸟类种数(77),多样性指数也最高(3.342);武夷宫—止止庵的鸟类密度最高(38.917只/hm~2);星村—天游的均匀度最高(0.836),鸟类密度最低(12.658只/hm~2);水帘洞优势度指数最高(0.160)。通过对各景点鸟类物种数与环境因子进行皮尔逊积距相关分析显示:鸟类物种数与树高多样性、人为干扰呈显著正相关。5.对武夷山风景区的虎啸岩、水帘洞、一线天三个巢区中白腰雨燕和烟腹毛脚燕混群繁殖情况进行研究。烟腹毛脚燕于每年4月中旬开始陆续迁来,白腰雨燕于4月下旬开始迁来;两种鸟于10月底开始迁离,直至11月中旬基本迁完。白腰雨燕和烟腹毛脚燕均有使用旧巢的习惯,两种鸟的巢的主要组成均为小泥丸。较早抵达繁殖区的烟腹毛脚燕巢址选择在巢区的上部,稍迟迁来的白腰雨燕则选择在巢区的下部,两种鸟类的占巢空间规律均为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