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汶川大地震灾后临时过渡安置工作凸显出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缺乏系统研究与积累,尤其在具体的过渡房建造与搭建层面,缺乏多样、快速而有效并兼顾可持续性的方式、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为了给未来灾后临时过渡安置提供多样、快速而有效并兼顾可持续性的方式、方法,笔者试着以非常规的建造设计角度与灾后非常规的应急背景状态相结合,以在此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为研究切入点,并结合自身参与坂茂两项灾后临时过渡建筑实体搭建工作,从而展开对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具体建造与搭建层面原则与策略及其具体方式、方法及其更多可能性的初步探索。论文从四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第1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从现实背景出发指明了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同时也确定了研究对象、内容、框架及其方法。第二部分(第2章——第5章)为从研究开始到深入。以对坂茂的研究作为切入点,着重对其最具代表性的纸管临时过渡建筑“Paper—Loghouse”和笔者亲身参与的两次坂茂汶川灾后临时过渡建筑实践的实体搭建(交大过渡房与华林小学)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其不足并改进。通过三个项目对比研究,总结出坂茂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在建造与搭建层面的表现策略以及具体方式方法。为其后多方面探索非常规建造下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具体建造搭建方面的多种方式、方法及其可能性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第三部分(第6章)为研究在横向广度上的对比发散。在对坂茂研究的基础上,横向比较,对汶川灾后国内两例非常规建造下临时过渡建筑实验进行研究,指出其不足并改进。第四部分(第7章)为论文结论。综合前文研究,得出面向未来的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具体建造与搭建层面的四点策略。它们分别是寻找可快速形成的结构支撑、乡土材料建造的可能、新型可持续环保材料的快速建造、寻找现成的居住“容器”。并在策略指导下提出相关的设计表达,包含了具体的方式、方法及其更多可能性的探求。本论文的特色在于在过往研究较为缺失的情况下面对现实问题,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笔者期许在灾后非常规建造下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基本建造与搭建这一微观层面上建立初步的研究积累,并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作前期铺垫以及思路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