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all-PSCs)以高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的共混物作为活性层,具有稳定性优异和力学性质好的突出优势,在柔性光伏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发展高性能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难点在于活性层中高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的共混相分离形貌调控,其共混相分离形貌常存在相区尺寸偏大和相区纯度偏低的问题。常用的共混相分离形貌调控方法,例如,热退火、溶剂退火和溶剂蒸汽退火等,在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非常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all-PSCs)以高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的共混物作为活性层,具有稳定性优异和力学性质好的突出优势,在柔性光伏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发展高性能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难点在于活性层中高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的共混相分离形貌调控,其共混相分离形貌常存在相区尺寸偏大和相区纯度偏低的问题。常用的共混相分离形貌调控方法,例如,热退火、溶剂退火和溶剂蒸汽退火等,在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非常有限,无法实现器件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分子链的尺寸大,成膜过程中高分子链在溶液中的扩散非常缓慢。因此,迫切需要根据高分子自身的特点,开发适合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相分离形貌调控的方法。针对前述问题,基于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慢的特点,采用硼氮配位键高分子受体材料,本论文提出“通过控制高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来调控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的策略,通过溶液的配制方式、溶液的温度调控、高分子的分子量优化三种方法,实现了对高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相分离形貌的调控和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高效高分子受体材料,发展出能量转换效率超过15%的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具体内容如下:(一)高分子给体/受体分开溶解配制溶液的方式对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用于旋涂制备活性层的高分子给体/受体的溶液,其传统的配制方式是将两种高分子一起溶解,导致成膜过程中两种高分子的相分离程度偏低,不利于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提升。针对该问题,我们基于高分子给体J61和高分子受体PBN-10,利用高分子链在溶液中自聚集、扩散慢的特点,通过将高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各自分开溶解,再共混配制溶液,并立即旋涂制备活性层,实现了活性层中高分子的结晶性提升、相分离尺寸增大和相区纯度提高,因此实现了器件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的提升。采用传统一起溶解的溶液配制方式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为5.36%,而采用分开溶解的溶液配制方式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7.09%。(二)调控高分子溶液温度提高结晶性并减小相区尺寸高分子给体/受体在溶液中形成自聚集,其聚集程度具有温度依赖性,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控制高分子给体/受体溶液的温度,实现对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相分离形貌的调控。基于高分子给体CD1和高分子受体PBN-1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温度的提升,活性层中高分子的结晶性先增加再降低,相分离尺寸先减小再增加。在高分子溶液温度为90℃时,活性层表现出最小的相区尺寸和优异的结晶性,实现了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此优化温度下,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1%,高于溶液温度为室温所得到的器件效率。(三)高分子给体/受体的分子量对相分离形貌的影响我们选择数均分子量分别为14.0、35.5和56.1 kg mol-1的高分子给体CD1和数均分子量分别为32.7、72.4和103.4 kg mol-1的高分子受体PBN-14,系统地研究了高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的分子量对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相分离形貌和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越高,其在溶液中的聚集越强;当高分子给体/受体中有一种具有较高分子量时,其共混形貌表现出明显的双连续纤维网络结构;随高分子给体或受体的分子量增加,高分子给体或高分子受体的分子量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逐渐减弱;当高分子给体CD1和高分子受体PBN-12的分子量均为适中的35.5 kg mol-1和72.4 kg mol-1时表现出较优的共混相分离形貌,获得了最高的器件性能,PCE达10.1%。(四)通过调控高分子在溶液中聚集状态发展高效率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基于课题组开发的含硼氮配位键的高分子受体PBN-25,将其与高分子给体PM6匹配,通过调控高分子溶液的配制方法、高分子溶液的静置时间和高分子的加热溶解时间等,精细调控了 PM6和PBN-25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最终发展出能量转换效率超过15%的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
其他文献
俯冲带镁铁质岩浆岩通常记录了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是研究俯冲带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大洋/大陆俯冲带构造演化和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性质的重要载体。华北陆块东部自古生代以来受到了北部古亚洲洋板片俯冲、南部古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华南陆块俯冲以及东部古太平洋板片俯冲的叠加影响,是研究不同类型壳幔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该地区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不同性质的镁铁质岩浆岩,为识别不同性质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以及恢复造山
想要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从更多繁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需要机器人具有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操纵任务的能力,而这是领域的一个挑战。软体机器人手臂因其具有被动柔顺性、连续变形性、交互友好性等性质为解决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操纵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受到软体手臂设计和控制两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工作探究软体手臂在执行操纵任务上的可能性。为此,本文首先探究了软体手臂的设计问题,基于蜂巢气动网络结构设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化学制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含油废水被排放到自然界中,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严重问题。在含油废水中,油的存在形式通常可以分为四种: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其中乳化油的去除是含油废水处理的重点与难点。随着膜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种类的微孔膜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但仍存在易被污染、水通量低、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膜分离技术
目的 探讨血清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高血压相关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56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进入ACI组;另同期选取56例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对患者的Hcy、D-D等指标进行检验,分析两组Hcy、D-D水平差异、
消费电子产品走向微型化、轻薄化、智能化,带动有效散热需求不断释放。工业界成熟的电子设备散热方案(传统的热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终端产品的散热需求。当下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的低成本、轻质高分子材料几乎不具备散热功能。散热材料的开发已然成为制约电子芯片提高运算速率、功能性与可靠性,延长服务寿命的技术瓶颈。因此,开发新型散热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即经济又可靠的被动冷却方案,是解决高热导率材料的巨大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下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规模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影响。数据进一步紧密相互关联并以多种的网络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实际应用中,因此如何从结构化关联图结构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复杂关联规则并建模演化预测模型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规模维度的不断增长,传统网络分析模型受限于庞大的模型存储和计算开销的限制而无法得到灵活运用。不同于传
中性束注入是托卡马克装置中重要的加热手段,注入到等离子体中的中性粒子电离产生快离子,快离子通过碰撞加热等离子体。在磁漂移的影响下,一部分位于边界的快离子会横越磁面运动并形成轨道损失,高能量的快离子轰击在器壁表面,会对器壁表面及部件造成损伤。因此,研究中性束快离子损失的位置分布与束截面注入位置的对应关系,改进中性束的注入截面,有助于改善和减少中性束快离子损失和杂质产生,为托卡马克聚变装置的高功率加热
离聚物是指聚合物主链上以共价键连接少量离子基团(通常低于10mol%)的缔合高分子。在以碳氢为主链的离聚物中,由于高分子基体的低极性,极性离子基团之间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形成较强的物理交联。这种物理交联相互作用赋予了离聚物优异的力学与机械性能,使其被广泛用于胶黏剂,涂料以及包装和弹性体等领域。根据主链上离子基团分布位置的不同,离聚物通常可以分为离子无规地分布在聚合物主链上的无规离聚物和离子基团固定在聚
G-四链体是一种非典型的核酸二级结构,并且已经被证明存在于人类细胞中。G-四链体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癌症相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因此,以G-四链体为靶点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抗肿瘤策略。目前,G-四链体配体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备受关注。本文通过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凝胶电泳、细胞毒性、共聚焦荧光成像等手段研究了芳杂环配体与G-四链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证明配体可以稳定细胞内G-四链体结构、影响细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人们防癌意识的增强,癌症致死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却因环境变化、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等因素加速了癌症发病的年轻化和普遍化。目前,癌症临床治疗方案以小分子抗癌药物为主,同时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传统的放疗、手术治疗以及新兴的中西药结合疗法、基因疗法和免疫疗法等,然而仍面临着治疗效果不如预期、药物递送效率低等困境。最近,纳米递送载体尤其是刺激响应纳米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受到了极大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