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性疲劳与超量恢复理论在实践中事关千万运动员、群众的健康,在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历史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运动性疲劳与超量恢复的实质就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两个阶段,可以说没有疲劳就没有恢复、从而就没有运动训练效应的产生,然而没有恢复的疲劳只会产生机体的劣变反应,产生相反的训练效应,这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紧密,很难分割,单单分离出任何一方看另一方都会是片面的,很难系统的认识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对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归纳我国体育科研领域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这一运动训练基本效应的认识与看法。超量恢复理论作为现代训练理论的基础,在竞技体育的教学、科研和训练中该理论已经被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成为经典的竞技体育基础理论和训练的原则之一。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超量恢复”理论产生质疑,在国内比较流行的两种超量恢复不同的观点是以茅棚为代表的“体力波”训练理论和以陈小平为代表的“适应性”训练理论,这两种训练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的研究和诠释,本文对两种理论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经研究本文可得出如下结论:1)运动性疲劳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即:按照疲劳发生的部位划分、按照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按照身体器官划分、按照运动方式划分。2)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总体有以下几种:一为能量耗竭学说,二为代谢产物堆积学说,三为离子代谢紊乱学说,四为体扩性抑制学说,五为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学说,六为突变理论。3)当前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手段的认识已经较为充分,也有很多简便易行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4)超量恢复理论被看作现代训练效果不断提高的生理学基础,成为安排运动负荷的依据。5)本文对“体力波”训练理论和“适庆性”训练理论阐释其理论核心观点,经比较发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局限性,且同时缺乏实践数据的支持。6)超量恢复理论受到了质疑,但它在训练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体现在青少年的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