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ranslation Variation Approach to John Minford's Translation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TA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璀璨的一颗明珠。金庸创作的一系列武侠小说,可谓是全球华语世界里最脍炙人口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已经成为了千古绝唱。《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其另类的主题,传奇式的人物,使其成为了金庸先生最独特的一部作品,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学的仁人义士中,不得不提闵福德教授。闵福德教授是著名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经典文学的英译工作。从最开始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翻译,到《孙子兵法》的英译,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英译,当然还有他花了六年时间翻译的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翻译家和文化的传播者。  《鹿鼎记》一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全书共五册,分五十回,然而闵福德先生的译本却只有三卷,二十八章,一个序幕和一个结尾,虽然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得到了保留,但是相比原著删节了很多内容。  本文的目的在于加深对闵福德先生译本的了解,尤其是对译本中的删减、概括、解释等现象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所以本文选取了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这一以翻译中的删减、概括、解释等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鹿鼎记》的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本文所需回答的问题是:变译是否体现在《鹿鼎记》英译本中?变译对译文带来了哪些影响?变译的使用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动机和研究对象。  第二章对金庸及其所有作品,特别是《鹿鼎记》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介绍了闵福德及其所有作品,包括翻译和原创作品,尤其是对TheDeer and the Cauldron进行了细致的陈述。  第四章讨论了黄忠廉的变译理论,主要陈述了变译及全译的关系,变译的标准和方法。  第五章以变译的方法为依据,通过对照原文本和译文本,找到变译在译文本中存在的证据,并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变译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第六章针对本文讨论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变译确实存在于闵福德先生的《鹿鼎记》英译本里,对于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避免的会损伤作品的文学性,所以变译的使用也是有局限性的。
其他文献
隐性课程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隐性课程以其内容的无限性,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培养起到了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的外语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研究多集中在
林语堂创作与翻译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对中西方文化的熟悉和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精通使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其中就包括他在自己所著作品基础
英语中,在同一音节内,/η/不能出现在长元音或者双元音之后,但另外两个鼻辅音/m/和/n/却可以出现在长元音或者双元音之后。即英语中存在CVVm,CVVn,CV1V2m,和CV1V2n的结构,然而没有C
爱德华·阿尔比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年过八十的他笔耕不辍,依然活跃在美国戏剧领域。自从1958年他的第一部剧作《动物园的故事》上演,他的创作生涯已经长达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作为双语或多语说话者在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识解经验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体现的各种功能,着重从社会符号学角度阐释语码转换的社会文化
学位
本文在词库音系学的理论框架内分析了中古英语至今英语派生构词法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与音系的交互过程。分析发现得益于中古和现代英语时期大量罗曼语词汇(主要为法语和拉丁语)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A.S.拜厄特是一名英国小说家,短篇故事家和文学评论家,她被称为“1945年以来50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她的小说《占有:一段罗曼史》最为有名。作为一名知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翻译人才成为一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加。世界上所有的多民族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双语或多语的问题。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