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发展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 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它的令人惊奇之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经历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等历 史性的变革,最为吸引的焦点是以上海大都市等为代表的中国大都市的崛起。 作为一个站在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的浪潮中,站在东方与西方、发展中与发达地区经济、 与文化交汇点上的大都市,改革开放后上海大都市的变迁是巨大的、深刻的,在其“三个三 年大变样”的发展历程中,在城市空间形态巨变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着的是深刻的内外动因。 以溢出效应与分化效应两种分效应对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表征进行剖析,可以看到 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关联,上海郊区化的进程与溢出效应扩 散主导型的时空耦合,以及由于内城产业重构和功能重塑所引领的社会空间分化效应。 在 技术、经济、文化三重视野的考察下,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空 间重塑的关系中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崛起与FDI的区位偏好所产生的空间效应。技术变革与 新产业空间布局的关系则表现为:中心-边缘的产业传递特征使得经济增长由中心向边缘扩 散,城市空间也随之扩散,同时城市核心区生产服务业与创新功能的集聚得到强化。基于空 间形态与文化的关联则显示:由传统的吴越文化造就的水乡都会转向一种多元、复杂的城市 形态,一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并存的形态特征,与上海大都市文化的精髓 有着深刻的联系。成因机制的探讨作为论文的核心所在,由自组织机制、市场化机制、创新 机制这三种核心机制构成。上海自组织的演化使得大都市形态变迁过程中蕴藏着隐藏的秩 序,同时其重要诱因来自于空间开放程度与空间轴的生长。市场化机制中政府推动、市场运 作、企业介入,在计划与市场的角色仍处在转换与调适的准市场经济背景下,直接造就了城 市在近二十年中空间形态急速的变迁。创新机制中三种创新融合的趋势,即文化的创新、技 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成为上海这个巨型城市真正的内在持久的推动力。 论文最后归结为三个层面。对于过去的思考-成长中的困境与转型中的危机。对于现实 的正视-政策的催化、资本的意志、文化的力量,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城市美好的生活与 空间形态。 关键词: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成因机制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信息技术使生产率迅速提高。以生产力发展所激发的社会发展,导致全球旅游业持续50年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中国旅游业24年
学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蔓延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城市开发建设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茶,人们的居住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因素扩展到社区环境、居住心理、公共交
该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从初期阶段发展到了加速阶段,由此引发的城市边缘区的迅速扩张将是今后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边缘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实体,位于其间的社区有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扩张急剧,也带来了一些城市空间问题,城市的公共绿地正在减少,城市传统特色也在逐渐弱化。公共空间失去了为民众所使用的功能性,在视觉艺术
该文探析了现代建筑界面材质设计方法及表现.文章从对材质表现基本知识的阐述出发,进而对不同材质表现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中大量借助于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并侧重于对材质
本文首先分析了无锡梅村泰伯庙建造的目的、性质、历史变迁,从泰伯庙的文化溯源引出祠庙建筑与祖先崇拜信仰的关系;文章接着分析了同样具有祖先崇拜信仰的民间祭祖祠庙和圣贤庙
学位
本文主要介绍了龙马风情小镇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的全过程思考与研究,包含了两次基地调研的成果总结,对原龙马小学建筑的改造利用分析,新建部分形态生成的过程,新建部分结构的选取与
建构是当今建筑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今大对它的提倡不是偶然的,在现今这个交通和通讯手段都非常发达的历史时期,建构理论是用以抵御建筑在全球的趋同化倾向,传承各地区的优秀传
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以及各项城市发展方针政策的不断引导,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因其自身的固有优势再次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片热土。然而由
20世纪是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造成能源消耗成倍地增长,自然环境严重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室内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