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炭改良土壤与减排温室气体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有机垃圾制炭还田,可实现城市有机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生物炭贮存在土壤中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碳汇,还可充当土壤活性调理剂,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对增加农业产量、减缓温室效应意义重大。目前,生物炭技术的研究多限于秸秆、草木、污泥、竹子等单一生物质,很少开展城镇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炭技术的研究,且对混合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炭的固碳、改良土壤性能机理的研究甚少。论文通过盆栽试验模拟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分别将热解终温为600℃,700℃和800℃条件下制取的城镇混合垃圾生物炭,以不同的比例(0.5%,1%,2%)施加到土壤中,研究不同终温和不同施加量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有机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提供新途径,为生物炭技术的农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经试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①施入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值和有机质含量。相同施加量的情况下,生物炭对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值和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幅度随制炭终温的提高而提高,添加了800℃生物炭的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值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0.55~0.81、3.76cmol/kg~4.41cmol/kg和4.09g/kg~6.59g/kg;使用相同生物炭的情况下,生物炭对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值和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幅度随生物炭用量的提高而提高,添加了2%生物炭的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值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0.30~0.81、2.27cmol/kg~4.41cmol/kg和4.15g/kg~6.59g/kg。②生物炭能抑制土壤CO2和N2O的排放。试验进行到36周时,对照组土壤CO2排放通量为44.702mg·m-2·h-1,试验组为20.219mg·m-2·h-1~38.635mg·m-2·h-1;对照组土壤N2O排放通量为98.400μg·m-2·h-1;试验组为22.186μg·m-2·h-1~80.159μg·m-2·h-1。生物炭施加量相同的情况下,施加了高温生物炭的土壤比施加了低温生物炭的土壤CO2和N2O排放量要小;施用相同生物炭的情况下,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生物炭对土壤CO2和N2O排放量抑制作用越好。因此,添加2%的800℃生物炭时,效果最好。③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抑制效果,受生物炭本身结构和性质的影响。高温(800℃)生物炭,由于BET-比表面积大,孔隙度高,pH值高等的影响,表现出了更强的改善作用和更稳定的效果。④室温、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N2O排放通量和CO2排放通量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关性。对CO2排放速率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小的是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对N2O排放速率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土壤pH值,最小的是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有机质。
其他文献
<正>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
整幅工业CT图像具有部分区域对比度低,灰度范围狭窄,灰度变化不明显等特点,针对传统的缺陷分割方法无法对低对比度区域的缺陷进行精确分割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变化率的缺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冷藏运输的需要,近来,公路、铁路、水上食品冷藏运输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类冷藏集装箱。结合中国冷藏运输业实际应用的需要,根据传统的工程经验,往往将集
对连通容器内预混气体爆炸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实验室内自制的实验仪器,详细研究了不同的点火位置、初始压力、初始浓度对连通容器内预混气体
随着LTE设备的普及及基站定位精度的显著提升,使用LTE基站的数据与监控人群密度预测未来的人群变化成为可能。传统的人群密度监控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视觉、RFID等手段进行检测,但
蒯因的&#39;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39;与其《语词与对象》中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两者均旨在破除传统经验论的错误思想以重构经验论。破、立中始
<正>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这个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并由毛泽东同志作了说明和发挥。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近年来这个问题又重新提起,有些同志干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凭借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金融服务模式上显示出了很强的
现代音乐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技术的统治地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