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本研究设置4种由不同加速持续时间(?t)和速度增量(?V)组成的加速模式(加速模式1:?V=20 cm/s,?t=2 min;加速模式2、3和4:?V=10 cm/s,?t=20、40和60 min),在25±0.5℃条件下,检测了实验鱼的最大游泳速度(Vmax),以及鱼体在运动过程中及其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耗氧率(MO2)。本研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1.在速度增量(?V)为20 cm/s,加速持续时间(?t)为2min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团头鲂和南方鲇的Vmax显著高于其他3种加速模式(P<0.05),游泳历时分别显著低于其他3种模式(P<0.05)。2.团头鲂在?V为10 cm/s,?t分别为20、40和60min的加速模式下测得的Vmax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南方鲇的Vmax在这3种加速模式下则随着加速持续时间(?t)的增加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t为20min条件下的Vmax显著高于?t为40min和60min条件下的测定值(P<0.05)。3.团头鲂和南方鲇的MO2在4种加速模式下均随着游泳速度的升高而增加。4.在爆发游泳过程中,两种鱼的MO2随游泳速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团头鲂的MO2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在接近100 cm/s时出现拐点,此后MO2随速度的增幅变小;而南方鲇的该曲线在速度为20 cm/s时就出现拐点,MO2的变化进入“平台期”。5.在?V为10 cm/s,?t分别为20、40和60min的加速模式下,团头鲂和南方鲇的MO2随其游泳速度的变化均呈相似趋势。6.在所有加速模式下,两种鱼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耗氧率(AMO2)均显著高于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最大值(DMO2)(P<0.05)。7.用Ucrit法测得团头鲂的AMO2高于Uburst法的测得值,而南方鲇则表现出相反趋势。通过讨论本研究提出的结论如下:1.测定团头鲂的Ucrit采用?V为10cm/s、?t在20-60min之间的加速模式是适宜的,测定南方鲇Ucrit的适宜加速模式是?V为10cm/s、?t为20min。2.团头鲂和南方鲇在其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耗氧率均高于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测定值,两种鱼均应采用在运动阶段测得的最大MO2作为MMR。3.针对不同生态类型鱼的MMR应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定团头鲂的MMR适用于Ucrit法,测定南方鲇的MMR适用于Uburst法。4.团头鲂持续游泳的能力较强,爆发游泳的加速能力相对较弱;而南方鲇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该差异反映了物种适应其生态习性的权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