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处理好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是决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外生变量。因此研究利率变动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考察中国宏观经济的利率传导机制以及深化对利率调控手段的认识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利率与储蓄关系的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关于利率与储蓄关系的理论。其中在重点分析利率对于居民储蓄-消费替代的影响后,得出重要结论:从理论上说,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消费替代行为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二者可能出现方向确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本文还对资金流量核算和资金流量分析做适当的介绍,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提供理论支撑。接下来本文回顾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利率对于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学者们在研究数据的选取、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对实证结果的解释,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支持。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首先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贺菊煌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实证研究所需的模型。接下来对于实证研究中所需要的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和利率的数据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最后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在1993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居民总储蓄率与名义利率正相关,利率变动对总储蓄率变动的影响较弱;我国居民实物储蓄率与名义利率负相关,但是利率变动对实物储蓄率的影响很弱;名义利率变动还是实际利率变动均无法解释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在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本文认为我国居民财产数量少和财产性收入少是导致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作用传导机制不畅的主要原因。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本文发现居民收入绝对水平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其他部门的增长速度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这三个经济层面的因素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模式、获得财产的途径有限两个制度因素使得我国居民拥有的财产较少。本文在对比了中美两国资金流量表中居民部分收入构成之后认为缺乏资产增值收益和红利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针对造成居民拥有财产数量少和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本文在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保护居民财产和为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2005年之后制约我国利率对储蓄作用传递机制的一些因素将正在逐步较弱。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利率对于居民储蓄作用的传导渠道将逐渐通畅。通过利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居民储蓄和消费的政策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