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业公会缘起于近代公所、会馆,在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民国时期成为商会的基层组织。关于同业公会的确切定义,因历史阶段和社会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共同点是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划分业务范围,来保护同行利益,因此一定程度上又是限制竞争的。上海历来是全国工商业重镇,也是解放初期私营工商业最为集中的城市,同业公会一度表现很活跃。由于同业公会的性质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去甚远,导致它1958年结束会务。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中共运用了哪些改造策略,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市工商联对同业公会的整理情况。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加工订货等方式恢复工商业,在这个过程中,国营经济开始掌握经济全局,其触角伸向私营工商业。同业公会在保留基本框架的同时,开始接受由于国营经济力量加入而引起的变化。第二章写1953年到1955年同业公会的“自我革命”史。1953年发生了两件对同业公会来说颇为重要的事,一是总路线的公布,二是由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变为它领导下的专业性组织。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同业公会推动公私合营,从内部消解了自身存在的基础。工商联绕过同业公会与企业取得联系,从外部架空了同业公会。此阶段是同业公会“自我革命”的过程。第三章介绍了1955年下半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8年同业公会走向消亡的过程,虽然同业公会的性质在1953年已经改变,但其经费收支、人事任免权并没有立即纳入工商联体系,而是一个渐渐被消解的过程,这一章详细介绍了同业公会的事权、财权是如何被缩减的,以及同业公会所做的有限抗争。第四章着重探讨同业公会存在的意义,从显性作用和象征意义两个层面展开。显性作用主要体现为推行政府政令方面,象征意义体现为同业公会的统战功能,以及改造同业公会过程中体现的一个政权的民主程度。最后,本文在力图还原同业公会建国初期这段历史的同时,对于其改造过程的若干处,也提出了一些可商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