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陕北地域是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典型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是半干湿地区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首要矛盾。同时,本区水资源匮乏,加之人类与自然的双重作用,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干旱与内涝时常发生。然而,陕北地域在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地域缺水问题,治理地域水土流失方面,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智慧与经验。数千年来,世代劳动生息在我国陕北地域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建造出各种类型的雨水利用措施,其中许多技术成功地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与环境融合的治理水土、利用雨水的模式。然而,近年来,由于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以及对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盲目趋从,景观设计学在学习国外关于雨水利用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花园”等现代雨水景观方式及手法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自身发展起来、来自于我们自己土地上、最适用于我们这片土地的雨水利用方式。本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西北半干湿地区雨水利用场地适宜性设计方法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K1-4),提出“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以陕北地域传统的雨水利用措施作为研究基础,结合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综合理论,尝试将该措施应用于现代建设当中。首先,以陕北地域为背景,采用文献搜集、整理、分析等方法,以陕北地域的县志等为基础资料,搜集并整理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当地人民总结出来的富有地方特性的雨水利用技术。主要整理出其发展背景及其历史依据、设计方法、工程建造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根据搜集整理的条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传统的雨水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其次,在上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已经总结整理出的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科学化分析,以期形成具有现代化语言的能够为现代建设中提供可利用的基于地方特色的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景观的图式表达以及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等途径将传统的雨水利用智慧转化为景观的语言在现代场地中表达。最后,对陕北地域场地建设空间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合适用于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传统的雨水利用智慧,总结出基于传统雨水利用技术的现代场地开发雨洪管理模式及应用程序。根据以上三个体系的研究,论文得出了几种场地特征下的雨水利用模式,可作为实践运用的参考。同时,论文在最后还进行了实证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洛川县政府前广场景观设计中对于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的再运用,以及西安汉城湖遗址公园中对于鱼鳞坑、水平阶等传统措施的运用。对前文所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其他文献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播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积极探索的全新课题。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有
<正> 1957年7月中旬我与李輝柄、郭仁两同志調查了巩县窑址。現将調查情况簡单介紹如下: (一)窑址情况窑址位于县城南,出西門后沿官厢南行,一里許至铁路,再沿鉄路西行一里至
<正>(一)塘口建设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电力配套,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池塘。池塘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为5~1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土质为黏土,水深1.
为了对目前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的有效性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本项研究依据现代心理测量理论 ,采用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 ,对目前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中常用的测评技术——
介绍了基于ARM嵌入式处理器S3CA4BOX的塑焊机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策略采用神经网络与PID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PID不易在线实时整定参数,难于对控制系统进行
自2009年10月23日有28家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上市,从此中国创业板企业活跃于资本市场的大舞台。截至2015年3月2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已有426家公司。在过去的五年里,
本文以宁波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481),探讨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介接触情况和新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是新媒介的积极使用者,以互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取得显著的发展进步,研制成功的车辆、船舶等机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类设备在起动和运转时,基本要通过发动
鲁山花瓷始于夏,盛于唐宋,断代于晚清,原产地鲁山段店,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又名唐代钧瓷、黑唐钧、唐花钧。品种全,花样多,工艺精湛。为中国陶瓷史上所罕见。最独特的艺术特征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口增长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对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