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改善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血小板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特别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探讨反复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和单采血小板或妊娠后,HLA-Ⅰ抗体和HPA抗体产生的概率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期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阐明免疫性因素对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旨在为血小板输注前的血小板不规则抗体筛查及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无感染、发热、脾肿大等症状且有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史或妊娠史的且排除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样用ELISA方法检测HLA-Ⅰ抗体和HPA抗体并依据结果分成HLA-Ⅰ抗体阳性组和HPA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依据OD值将HLA-Ⅰ抗体阳性组再细分成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反复输血次数或妊娠致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的相关性。选用保存期在3d内的单采血小板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完成输注,采集输注后1h、24h的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值和PPR值,比较不同组间的CCI值和PPR值,并对其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研究对反复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或妊娠后产生的HLA-Ⅰ抗体和HPA抗体进行了比较,并对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后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多次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HLA-Ⅰ抗体阳性率19.3%和HPA抗体阳性率3.6%要明显高于反复输血次数少的患者,且与反复输血的次数成正比。有妊娠史但无输血史的患者产生HLA-Ⅰ抗体、HPA抗体的概率与反复输血次数小于5次的患者相当。2. HLA-Ⅰ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h、24h的CCI值和PPR值均明显低于阴性组。3.HPA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h、24h的CCI值和PPR值的均值均明显低于阴性组。4. HLA-Ⅰ抗体组和HPA抗体阳性组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要显著高于阴性组。5.HLA-Ⅰ抗体高浓度组、中浓度组血小板输注后CCI值和PPR值较低,发生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也高于低浓度组。因HPA抗体阳性组仅6人,本研究中未将能其按浓度进行分组比较。 结论:上述结果表明:1.反复多次输血产生HLA-Ⅰ抗体、HPA抗体阳性的概率高,严格把握输血指针,减少异体抗原的刺激可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2.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免疫因素,且抗体浓度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成正比。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选择匹配的血小板进行输注,能有效保障血小板的输注安全及输注疗效。